10月8日的北京,秋风宜人,天气格外晴朗。应国家林业局、清华大学等单位邀请,鹦歌岭先进事迹报告团抵京。通过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而对鹦歌岭团队充满好奇的青年学子将和这个先进集体面对面交流如何“坚守理想、奉献青春”。
讲述,因朴素真实而生动
10月9日上午,国家林业局局机关会堂,鹦歌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赴京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这里举行。专注的目光齐刷刷地汇集在主席台左侧的报告席上,来自海南鹦歌岭的4位青年团队代表和1位记者,依次走上讲台,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他们在鹦歌岭上的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热烈的掌声,不时在每一个故事的关键节点响起。
打动与会听众的,首先是因朴素真实而生动的故事。
科研科科长王合升说,一次他独自在山里做昆虫调查,一抬头,一个三角形的蛇头猛然出现,长长的蛇信子嘶嘶作响。自己一动也不敢动,与蛇僵持了足足几分钟,蛇才慢慢爬走。听到这里,人们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
打动与会听众的,还有鹦歌岭青年团队真挚的情感。
保护区办公室副主任许碧果为大家忘小家,恋爱8年还没有结婚。男友90多岁的奶奶找她谈话,希望尽快看到他们举办婚礼,许碧果愧疚地掉了眼泪,立刻点了头,让奶奶高兴得哭出了声。
王合升为了抓住伯乐树的研究季节获得科研成果,父亲病重依然坚守科研岗位,带着对父亲的日夜挂念完成了科研任务,赶在父亲去世前千里奔回父亲的身旁。
打动与会听众的,更有鹦歌岭青年团队坚定的理想和事业心。
1月份鹦歌岭大山深处的水温最低5℃,他们却从下午1点开始泡在冰冷的河水中寻找鳜鱼的踪迹,终于在傍晚时分找到了鳜鱼。由于长时间在水底,此时的鹦歌岭保护站副站长陈辈乐已经是脸色发白、浑身发抖、大汗淋漓,刚走几步便险些栽倒,用三条睡袋盖住取暖才慢慢恢复过来……
听到鹦歌岭团队报告的很多高校学生表示,青年团队讲述的创业经历证明,只要真心付出,再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出非凡的业绩来。他们所实践的、所代表的、所传扬的,正是一种有希望的、有活力的、有远见的价值观。
感受,因心心相通而强烈
鹦歌岭青年团队先进事迹在北京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鹦歌岭,北京林业大学的同学并不陌生。鹦歌岭青年团队中的李飞和陈元君就是毕业于这所大学,他们放弃留京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来到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顾采薇是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大四学生,是听着学长们的故事成长起来的。今年4月,光明日报刊发《选择一种有远见的生活方式》报道,在北京林业大学引起很大反响。借着今年暑假的机会,顾采薇和12名同学投身鹦歌岭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实践工作,和护林员一起进山巡逻、管护,考察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他们还利用自己掌握的动画设计知识,为保护区的每一个保护站点设计了美观的宣传栏和环保宣传广告。
北京绿色大学生论坛和多家环保机构合作,从今年起在北京各高校招募志愿者和大学生,到鹦歌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
“看到学长学姐在鹦歌岭大有作为,更坚定了我要去西部支教的信心。”明年面临就业的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大四学生靳秋桐说。“这个报告提示我们,走上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要做好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准备。”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大二学生徐音说。
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王忠强说,“我们一定要学习鹦歌岭青年团队‘坚守理想、奉献青春’的精神,只有积极奉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本报北京10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更多报道见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