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空军,须具备战略预警、战略打击、战略投送、战略防御等多种战略能力,而这一切,离不开军民融合。而今,空军军民融合的目光,更投向浩渺空天的未来。
今年盛夏,戈壁深处。
由总部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空军承办的“院士军营行”活动如火如荼。院士专家给军营带来一场“头脑风暴”,一个个创新因子萌芽孕育,一条条建言进入决策……自从党的十七大胡主席提出军民融合重大战略思想,空军全方位推进,战鹰一飞冲天。
竞争搅活一池春水
2011年,金风送爽的季节。空军装备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主题会议在京召开。“开放、融合、创新”,会场上六个大字分外醒目。来自国家部委、军工集团、民营企业的代表畅所欲言。最终,空军与科技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中科院和工程院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起信息互通、协调、联席会议等机制。
“这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协议,相当于把规划研究、技术转化、后续保障各环节串起来,组成一个网,再也不会互相找不到门路了”,中航集团一位领导兴奋不已。
没多久,担负空军某项科研任务的中航集团与民营企业就某项目合作一拍即合,困扰多年的一个难题解决。接着,正在寻找市场的南方一家超材料民营企业,其国际水准的技术受到空军青睐,即兴投入工程运用研究……以往“点对点”融合逐渐转变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全面融合。
长期以来,空军只和军工集团合作,忽视民企这一新生力量,导致一边买家找不到技术,一边技术找不到买家……
环顾国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许多领域民用技术已经赶上甚至超过军用技术;放眼全球,军用民用技术壁垒逐渐消除,有数据显示,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所需要的高新技术,80%-90%来自地方企业,10%-20%来自军方的科研院所。
“必须融合全社会优势资源,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使命催征,空军擂响新时期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鼓。
远飞者当换新羽。总体竞争、分层次竞争的想法提了出来:军工集团不能“大而全”,一些通用技术要和民企PK,优胜劣汰。
竞争搅活一池春水,越来越多民企“参军”,优势科技资源不断向空军装备领域聚集。目前,空军共与地方近百个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一些“瓶颈”迎刃而解。装备维修保障也逐渐破除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观念做法,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思想是一切变化的源头。每一次‘头脑风暴’,都自然推动军民融合向前迈进一步”,空军领导颇为感慨。
设计显现蝴蝶效应
今年夏天,全军首批30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防生在空军某基地完成毕业答辩,奔赴部队任职。去年空军协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率先将教育部“卓越计划”应用到这批国防生,一年后,他们的毕业设计90%以上选题紧贴新装备实际,优秀率比在校生高出22个百分点。目前,该计划已在10所空军签约高校数百名国防生中全面展开,进一步拓展了军地联合育才的路子。
近几年,空军不断提升与地方院校联合办学层次,先后与20所重点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联合培养空军急需的航天航空、电子信息、机械工程等专业人才;今年又依托北大、北航培养飞行国防生,造就“精英”级尖子飞行员。
事实上,战略“联姻”的不仅是地方院校,空军还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密切战略合作关系:与神华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航空用煤制清洁能源开发应用合作;与国家最高科技界战略“联姻”,聘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空军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顾问,目前已聘任4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着眼长远建设发展,空军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精心搞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
——逐步建立覆盖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法规体系,努力营造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政策环境。
——建立制度化协调机制,进一步搞好战略统筹,加强各类军、民科技计划衔接。
——在军地双方之间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桥梁”,促进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的有效衔接,用先进的思想理念、人才和技术资源引领支撑空军建设发展。
军民融合产生蝴蝶效应——
渤海之滨,济空携手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理工大学联合组建鲁鹰艺术团,为深化军地文化共建趟开新路。
西北边陲,兰空某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开展互学互帮互促等“三互”活动,部队数十个营连与驻地乡村、企业党组织结对,党员结成帮扶对子,如今这项活动已在全空军推广开来。
中原腹地,数年前广空工程建设局与武汉理工大学创办的合作性研究机构——“林茂光军事工程技术研究所”,如今已发展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空防工程技术研究院,搭建起国防工程建设新型科研平台……
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歼-10战机横空出世、新型导弹直刺苍穹……空军发挥军工集团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航空与航天、兵器、电子领域融合发展,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定型交付,为空军军事斗争准备和转型建设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发挥民口单位在一些装备技术领域独特人才、技术等优势,一批空军装备发展建设难题迎刃而解。
与“两院”战略“联姻”后,院士顾问共深入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和演习现场解疑释惑近千人次,举办学术报告300余场,为空军建设发展提出几十万字意见建议,指导重大科研课题攻关近百项,帮助解决200多个制约新武器装备使用维护的关键技术难题,培养带教200多名空军青年专家,40多人入选军队科技领军和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依托空军主要武器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建立20多个人才培养基地,培训3000余名技术骨干,为新装备快速形成作战能力提供了人才支撑。
空天,是战役战斗的制高点。大国空军,须具备战略预警、战略打击、战略投送、战略防御等多种战略能力。随着民航飞机数量成倍增加,机场体系不断完善、配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空军进一步创新军地运力联合投送、综合运用和一体保障模式,军民航飞机联合投送空军部队,逐渐走向常态化、实战化和规模化。
航空管制、机场建设、营房保障、给养供应、医疗服务等社会化保障不断完善配套和拓展深化。据了解,仅“十一五”期间,地方多途径支持空军部队进出道路建设发展,共投入资金近十亿元,整修空军部队进出道路100多条近千公里,为空军战斗力提升铺就通天坦途。诚如一位空军领导所言:“过去空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现在空军要发展,人民仍然是靠山!”
在吸纳优势社会资源服务空军的同时,空军还充分发挥自身装备、科技优势,积极参与支援地方建设。近5年来,空军飞播造林600多万亩,参与云南昆明新机场、西藏阿里机场、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幕墙工程等重点建设数百项。
而今,空军军民融合的目光,更投向浩渺空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