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节黄金周,热门景区、景点“爆棚”的同时,也是对公民素质的一次大考。
在这场共同参与的大考中,游客的种种陋习,给原本快乐的假期添了堵——遮挡车牌、超速驾驶、乱扔垃圾、随地便溺……
当我们抱怨“堵”和“挤”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自己给黄金周“添堵”了吗?
旅游不文明何时休
随意变道不打灯,高速路上随意停车却不设警示标志,前方堵车仍“加塞”,这些破坏交通规则的行驶行为在黄金周期间屡见不鲜。
景区里,乱扔垃圾的坏现象蔓延。据海南三亚环卫部门统计,中秋夜过后,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海滩共清理出50吨游人赏月留下的生活垃圾;节日期间,长沙烈士公园每天产生垃圾30多吨;南京玄武湖漂满了果皮、纸杯、塑料袋,变成了垃圾湖。
2011年,我国出境游客达7025万人次,居世界第二位,游客境外消费额超过726亿元,仅次于美国、德国。但部分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颇具实力的消费能力极不相称。今年3月,美国一家市场调研机构针对16个国家的56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因“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等原因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
“这些行为可能会破坏历史建筑,旅游的不文明行为则可能引起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冲突。”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李仲广认为,旅游者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亟待引导。
出行陋习为何屡禁不止
“想爱护环境,但人太多,没办法走到垃圾桶旁,拿着又不方便,所以只好扔了。”面对清洁工的劝导,将香蕉皮扔到地上的一位游客不由得抱怨道。乱扔果皮、随地吐痰等陋习,固然是游客的错,但原因仅仅是“游客素质低、文明意识差”吗?
实际上,陋习并非黄金周人多时才有,更并非景区专属。平日里,不少外地来京旅游或打工者、出租车司机等都反映公共厕所少或标志不明显不容易找到,不得已只好在街角或草地、树林“方便”。与此同时,随着北京城市的改造与发展,大量危旧平房区变成了楼房区,原有按胡同住户规模配备的公共厕所随之消失,而新建小区中很少有公共厕所。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表示,陋习屡禁不止,还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出游频率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比如,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很多外来务工者、游人进城之前从来没见过电梯或扶手电梯,不知道怎么坐。又比如在公共场所,人们过去和朋友聚会,自家小院里喝喝酒闹一闹,高声喧哗已成习惯。专家指出,这种现象,可通过长期的宣传引导、知识普及进行补课。
相比于城市化过程中,因“无知”造成的不文明现象,而更为普遍的则是“明知故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了异地之后,关注他的人和目光少了,确实会存在道德弱化的现象,产生不文明行为。”李仲广认为,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旅游走进普通中国人生活才不过一二十年的时间,相对于国外一二百年的大众旅游历史,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还需要人们去学习和适应。
“从这一意义上讲,不单单是游客的文明意识需要提高,我们的整体国民素质确实需要不断提高。”李仲广说。
黄金周如何不再“堵心”
面对“最长黄金周”中集中暴露出来的旅游文明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解决黄金周“堵心”的关键在于人们素质的根本提升。
为此,加强文明培训和教育是第一要义。为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从2006年开始,国家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指导性规范。“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宣传国家出台的这些旅游规范,景区也要在显要位置设置文明旅游宣传栏,让游客知道什么能做、什么最好不要做,形成文明旅游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让人们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建议。
不少网友提出,解决不文明现象,道德自律不可少,但现阶段加强管理是当务之急。
“针对这次假日暴露的突出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提高景区、旅游区的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水平。”李仲广说,政府部门要把建设完善、方便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提升市民素质紧密地联系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如增加公共汽车、公共厕所、垃圾桶和加强小区各种必备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使城市公共体系尽快达到文明城市的要求,用物质文明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是必须的。”李明德建议,“对文明旅游的典型个人或景区,政府可以通过推荐进行奖励。借鉴新加坡等国外的成功做法,建立和形成‘舆论监督、物质奖惩’等制度,对于比较严重的不文明行为,也要通过旅游景点等途径进行处罚,把严格管理和周到服务结合起来,营造文明旅游的良好环境。”解决黄金周暴露出来的旅游不文明问题,大多专家认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是不可能的,需要社会总动员,多方共同行动,形成合力,才能让黄金周不再“堵心”。
(本报记者 邱 玥 杨 君 王小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