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大胆进行体制改革,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建设和管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打造老百姓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日前,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感受了一天。
上午9点,文化中心的电梯就已热闹起来。打浦桥街道社区委员会秘书长、志愿者协会会长陈康瑜告诉记者,上个月群众评估小组的成员曾随机抽出3天,在电梯口进行全天候人流量监测,从8点30分到21点,每天都有超过2000人次的进入量。
不少社区文化中心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里靠什么吸引人?群众评估的严谨认真更让人好奇,支撑这里的是怎样一套模式?
谁来办?
——政府主导,社会运作
以往,社区文化中心多是街道直接组织,自己管理,很多停留在“老年活动室”的功能。由于街道事务繁多,专业化人才队伍不足,管理权责不明晰,往往花了钱,费了力气,效果却不好。
如何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连章告诉记者,2006年,打浦桥街道酝酿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确立了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并选择了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作为运营机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则由直接组织者变为指导监督者。
明确了“社会化、专业化”的思路,运营机制、资产管理机制、监管机制、决策机制随之改变,社区文化中心面貌为之一新。
记者走进每个楼层的活动室,整洁明亮,井然有序。街道把中心的物业委托给热心社区公益和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上海金玉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彻底改变了公益设施政府建、政府管的模式,提升了公共文化设施的硬件服务质量。
社区大剧院、青年白领“午间一小时”、乐艺青年文化集市、百姓收藏展、浦墨书画社、亲子园、暑托班、和韵民乐团、管弦乐队……社会组织丰富的社区服务管理经验、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专业的人才队伍,为社区文化中心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软件服务水平。
经过几年运行,打浦桥街道办事处主任唐瀛中发现,政府购买服务,设施建设费、项目活动运行费和管理机构的运营成本费,纳入街道年度财政预算,实行“托底保障和管理考核并重”的监管机制,钱花得清清楚楚,也更见成效了。
怎么办?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政府搭好台,“舞台”到底好不好,还得看群众爱不爱来“唱戏”。
打浦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钱玮告诉记者,中心明确了“重大事务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建立了由群众代表、运营单位和街道三方代表组成的管委会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居民所需、中心提供、随时筛选、确保满意、有所创新、引领时尚”。
“面向社区居民、面向社区单位”的理念贯穿这里的每个细节。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主任申利民介绍,最初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了桌上足球室,运行一段时间后根据居民要求改成棋牌室,几年来培养了一批象棋迷、围棋迷;居民反映暑期小孩在家无人照料,社区文化中心迅速开设暑托班,专业老师陪伴引导,解了居民的后顾之忧;社区里的147支群文团队需要使用场地,提前预约,统一协调,热闹而不喧闹。
中午,专为周边上班族设计的“午休一小时”,提供瑜伽、太极、舞蹈等多种课程;“楼宇午休一小时”首推送服务上门;青年白领渴望增加交流,社区文化中心成立“青年乐友会”,搭建一起做公益的平台;免费放映电影,开设老年茶室,邀请老师教授书法绘画,观看话剧演出等等,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保障了社区文化惠民工程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又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好不好?
——监督评估,群众说了算
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的成功在于,创设了“政府主导,社会运作,市民参与”的新型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方式。更可贵的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到底管得怎么样、办得怎么样,最终让群众说了算。
采访当天,恰逢年中评估会。会议室里,钱玮和13名群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齐齐落座,街道宣教科的同志列席。“下午来中心的人数要比上午多”,“应急灯绝大多数完好(饮水器边有一个失灵)”,“评估小组认真审阅了个人述职报告和进行个别访谈”,“夏令夜间蚊子增多,如何防蚊蝇”……从活动项目测评、人流量监测到安全隐患排查、各岗位工作人员述职、“四大品牌”开展情况等,评估小组提交了一份详尽客观的报告。
钱玮告诉记者,群众管委会由街道领导担任主任,成员由人大代表、群团负责人、居民代表和中心主任组成。社区文化中心每年进行两次群众评估,根据评议结果调整活动项目,并将整体评估的结果直接与被委托方的项目管理费、奖励费和能否续签挂钩。这一做法既强化了政府的监管职能,也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在唐连章看来,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和满足居民文化兴趣爱好的集聚地,是社区文化中心的职责使命所在。他说,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根本标准,政府、专业化管理机构和社区群众各司其职、彼此成就,打浦桥走出了一条社会组织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今后,这条路还得坚持走下去。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柳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