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校园里续写西部梦

    ——本报30年前的报道激励安阳师院毕业生援边不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1日 01版)
    今年暑假,安阳师院部分师生赴疆寻访该校西部志愿者们。资料照片
    三十年前,本报一版头条报道了王岐支教事迹。

    资料图片

        “王岐学长您好,我是安阳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周晓利,一入校就从校史馆那张发黄的《光明日报》上知道了您30年前的故事,我的西部梦由此而生,明天我就要到新疆哈密报到,做一名普通中学教师了,梦想成真的时候,给您报告一声!”

     

        “很高兴能看到今天依然有这么多的校友做出相同的选择——服务西部。当年我主动要求到西部工作,今天你们也同样做着对国家、对边疆有意义的事情。30年,时间在变,我们身上的信仰和责任却是不变的。我为你们高兴,为母校自豪。”

     

        这是一段安阳师范学院新老校友之间跨越30年时空的对话。1981年6月,王岐主动要求到西藏支边;今年7月,周晓利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她的17名校友一道,奔赴新疆,开展志愿服务。30年来,安阳师范学院毕业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续写了一段段激情澎湃、质朴动人的援边故事。

     

        一个人物从报纸走进人心

     

        王岐是安阳师专(现安阳师范学院)1978级中文科二班的学生。1981年毕业前夕,他被分配回家乡郑州工作。能够回到大城市,回到父母身边,同学们羡慕不已。然而,王岐却做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离开家乡,去西藏工作!

     

        王岐到省教育厅提出援藏申请,但是,当年河南没有援藏指标。于是,他给教育部领导写了十几封信,几万字的表白、几个月的执著终于有了回应,王岐援藏的申请被批准了。

     

        1981年12月,王岐正式奔赴西藏,开启了安阳师范学院毕业生支援边疆的先河。

     

        当时,光明日报记者楼沪光获悉此事后,深为感动,赶赴安阳师专,循着王岐生活学习的足迹进行探访。1981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了王岐自愿赴藏工作的消息,全文转载了王岐致教育部领导的信;次日在二版头条刊登了楼沪光采写的人物通讯《信念·选择·行动》,被王岐事迹感动的值班编辑,专门撰写配发了“编后”。重磅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王岐成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

     

        “读者来信犹如雪片,每天传达室都用麻袋送过来。”光明日报当时的编辑回忆说。到河南安阳师专学习寻访的更是接连不断。

     

        王岐赴藏的事迹在母校深入人心,“向王岐学习”迅速形成热潮。

     

        一脉传承从此薪火不断

     

        2003年国家实施“西部计划”以来,安阳师范学院每年举办“志愿者之星”评选和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建立了“志愿者之家”专题网站、西部计划志愿者QQ群、新疆校友会等平台,通过QQ、微博、电话等形式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生活状况;同时通过校报、《安师青年》杂志、专题网站等刊发志愿者的心得体会,积极向在校生宣传“西部计划”;还邀请优秀志愿者代表回母校作报告或进行在线视频访谈,用榜样的力量号召一届届优秀学子奔赴边疆,施展抱负才情,把如火的青春奉献给西部。

     

        2011年6月,安阳师范学院“西部计划”报名表上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毕业生名字——毛潇萍。曾获全国导游大赛优秀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行业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她,毅然放弃了安阳市旅游局的就业机会,还鼓励宿舍6名姐妹一起报名参加“西部计划”。最终,毛潇萍和同宿舍的徐培培、任青青通过志愿者选拔来到新疆。“三姐妹”相约赴西部,一时成为佳话。今年3月,毛潇萍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计划”宣讲团成员,先后在多个省、市进行了40多场宣讲,至今全国已有600多人通过电话、微博、QQ等方式和她联系,咨询有关“西部计划”的各种问题。她没有想到,自己从榜样身上获取的力量,有一天会成为鼓励他人飞翔的翅膀。 

     

        与此同时,新疆当地服务单位也积极反馈志愿者信息,与学校建立了长久友好联系。2005年5月9日,安阳师范学院收到一封共青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委员会寄来的感谢函,赞扬学校选派的李小红、闫学亮、田万佑等“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函详细介绍了3位志愿者在当地除做好本职工作外,积极参加拾棉花、植树、义务家教、捐资助学等活动的情况,“充分展现了报效祖国、服务西部的良好精神风貌”。事隔多年以后,扎根边疆的闫学亮等人才知道还有这样一封感谢函的存在。正是这些宝贵的“偶然”,串联起了学校、服务单位、志愿者之间的30年历程。

     

        据统计,“西部计划”实施近10年来,安阳师范学院共有2800多人报名参加,216名志愿者通过选拔投身西部建设。全国各高校共有1000余名志愿者在服务期结束后扎根新疆工作,而安阳师范学院一所学校就有近60名志愿者留疆。

     

        一种精神永远激励向前

     

        “他第一天来学校,我们认为只是体验,没想到他一干就是8年,耐心琢磨教学方法,赢得学生喜爱。从河南安阳到新疆哈密,不管有多少困难,他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农十三师红星二场学校副校长刘翠蓉如此评价教师肖正庭。

     

        肖正庭,安阳师范学院200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远赴新疆。“说来挺惭愧的,第一次给学生做饭,却没有把米蒸熟。”肖正庭笑着说。每到周末,他都要骑十几公里自行车进行家访,那辆“永久大梁”跟了他8年尚未退役,“过些天修修还能骑,都有感情了”。至今没有硬化的操场上,他带着学生踢足球,身后带起“狼烟滚滚”,“踢完一场,灰头土脸的都认不清人了,但是我们玩儿得高兴!”没有网络,他靠几本参考书备课;没有多媒体教室,他靠几盘磁带一遍遍练习学生听力。“王艺菲2010年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张雯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英语竞赛二等奖……”说起自己的学生,肖正庭不无自豪。

     

        “每月都会收到杜哥哥200元的资助款,除去购买学习用品30元,其余的钱我已经存起来了,准备将来上大学用。”这个懂事的小女孩叫李敏,是哈巴河县初级中学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2009年12月20日,安阳师范学院2009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担任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法院书记员的志愿者杜伟开始资助李敏,三年来从未间断。

     

        新疆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海拔高、气压低,年平均气温3.3℃,冬季寒冷漫长。2010年12月,这里来了一位女大学生。“既然到了这里,就要学会适应,像格桑花一样,绽放自己。”这个决心把青春献给边疆儿童的女孩叫张燕芳,她是安阳师范学院2009届毕业生。

     

        当我们翻起这册《安阳师范学院赴西部志愿者(校友)通讯录》时,尘封的年华如同浓缩在胶片上的影像,一个个青春面容串联起30年的时光:2011年8月至今,敬老院和孤儿院是阜康市委宣传部志愿者刘小娟工作之余去的最多的地方,她坚信“人生最大的价值莫过于被别人需要,生命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奉献中被人们认可”;2007年11月,霍城县委组织部电教科志愿者朱广过每天提着八公斤重的摄像机,背着大三脚架,顶风冒雪辗转拍摄当地题材的教学专题片;2005年冬天,志愿者贺超峰在乌鲁木齐市牵头组织,使“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活动首次开展;农十三师公安局民警苗奎然在柳树泉农场值夜班巡查时突遇沙尘暴“死里逃生”;农二师29团司法所志愿者申倩倩白天调解化解纠纷、深夜伏案整理卷宗;1984年9月,20岁的张建强来到乌鲁木齐建筑工程总公司子弟学校(今乌鲁木齐八十三中),每星期要上16节物理课,一教就是8年;1982年1月,王岐迈入拉萨七中的课堂,教藏族少年说话、识字、写字……

     

        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邦山说:“如果说,30年我们的确实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那只能说明这种精神的高尚,未来的日子里,这种精神还会在校园里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肖 鹤 常 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