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我要为我国眼科医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杨培增
每逢他的坐诊日,他的诊室前都会排满来自全国乃至从国外来的患者;每逢坐诊日,他的门诊时间都会延长,不管是延长到晚上9点、10点,还是凌晨1点、2点,他都要等最后一位患者离开后才下班。他就是杨培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副院长、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1957年,杨培增出生在河南农村的一个赤脚医生家庭。幼承家学的他,高中毕业后就和父亲一样在村里当赤脚医生,开始为周围乡亲看病。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那一年,杨培增考取了河南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两年后,又考取了河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开始潜心研究葡萄膜炎。这是一种常见的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致盲眼病,其病因和类型多达100余种,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当时也是我国眼科医学最薄弱的领域。为了攻克这一顽症,杨培增读研期间经常整天整天地呆在实验室,有时凌晨一两点去屠宰场取回牛眼,赶回来后马上抓紧时间做实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医学界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杨培增除了学习英语,还自学了德语、法语和日语。
1994年,杨培增赴荷兰国家眼科研究所进修,在那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再三挽留他在荷兰工作,但心系祖国的杨培增坚持如期返回祖国。回国后,杨培增率领课题组对葡萄膜炎从分子、基因和整体水平进行长期临床和基础研究,掌握了我国常见的葡萄膜炎病因、类型及致盲规律。在葡萄膜炎的治疗上,他独辟蹊径,设计出系列免疫抑制剂辅以中药治疗方案,无数的葡萄膜炎患者因此重获光明。如今,杨培增率领的团队已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本人也被授予亚太眼内炎症学会杰出成就奖,并被推选为国际眼炎症学会、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等4个国际医学组织的执行理事或理事。
2008年4月,杨培增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目前国际上单一机构患者数量最多、来源最广的葡萄膜炎诊治及研究中心。他给患者看病时,仍然习惯写两份病历,一份交给患者,一份自己保留。他的办公室和书房已保存了上万份的病历。“病历是医生宝贵的财富,很多诊断都是从询问病史开始的,掌握疾病发生的更多信息,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出结论,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杨培增说,医生治病有四个层次:用药物、手术刀或其他仪器设备治病为第一层次;用“脑”治病为第二层次;用“心”治病为第三层次;用“生命”治病为第四层次。
从事临床工作20多年,杨培增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但他最看重患者口中的“好医生”这一荣誉。
“一个好医生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为患者治病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也是我毕生努力的目标。”杨培增说。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