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蓝天是我们的课堂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0日 09版)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李忠粮摄
    起飞前,飞行教员给学员讲解要点。彭方权摄
    指挥塔台上的管制员和飞行指挥员。练玉春摄
    机务师迅速为训练飞机排除故障。吕铖摄

        采访手记

     

        国庆前,我们两次采访总部位于四川广汉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越走近这所大学,越感动于她的气质。

     

        这是一所需要仰视的大学,而她的师生始终脚踏实地。

     

        仅就民航飞行专业来看,这所大学在国内没有对手。但是,这里没有“一家独大”的做派。从学员到教员到领导,言行间都是了无修饰的稳重厚实、勤恳真诚。

     

        他们说面对民航事业的时候,总是感到“泰山压顶,如履薄冰”。这里面,透着的是责任,是默默地在中国大西南古老小镇上坚持了56年的责任,也是学院分散于全国6个训练场地、1.6万亩校园之中履行的责任。

     

        走在这里堪称世界一流的训练机场,走进井然有序的校园,走进高大的机库,走进繁忙的指挥塔台,走近专心致志的师生,我们能够体会时间在这所大学身上积累的力量,我们能够感觉时代赋予这所独特大学的雄心,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所大学灿烂光明的未来。

     

        “飞行学院是姓‘飞’的。”要了解这所“以蓝天为课堂”的大学,走近飞行教学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坐进了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的塞斯纳525高级教练机,跟从飞行学员“完成一次飞行”。

     

        从1500米高度进入飞行航路的前后,飞行教员郝亮一直在与指挥塔台沟通,提示并纠正坐在副驾驶位置的飞行学员彭源的驾驶动作。驾驶舱外的观察座椅上,飞行教员罗宇睿一边观察,一边记录。隔着座椅,罗宇睿的“徒弟”刘佳宇拿着指导飞行的机场图,目不转睛地盯着驾驶舱里的每个动作。

     

        今天是26岁的刘佳宇第一次实飞高教机。虽然此前他已经飞过近200个小时的初教机和中教机,模拟机飞行已经50个小时,也早早地做好了关于今天的飞行航线、目标机场环境等功课,但是第一次实飞高教机,他还是抓紧机会认真地“阅读”驾驶舱里的动作,这无疑是又一次预习。

     

        高大帅气的刘佳宇从小就梦想成为飞行员。他参加了3次招飞考试:高考那年是第一次,因为视力差0.1,他没有被录取;在四川大学读大三那年是第二次,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他没有收到航空公司的合同,又一次失去了机会;毕业工作后的2010年,他辞去在成都市的政府公务员工作参加招考,终于考入飞行学院,并被四川航空公司招录。接到录取通知的那天,正好是刘佳宇的生日,欢天喜地的他和一帮朋友在家里庆贺双喜临门。

     

        为了让梦想成真,刘佳宇付出了艰辛努力。对自己的第一次飞行,他记忆犹新:“我第一次在‘师傅’带领下飞上天的时候,真紧张!蹬舵的脚有些哆嗦。在跑道上滑行得很慢,还东张西望,与塔台对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师傅带着我飞离地面的那一刻,我用余光瞄着地面,心里喊‘起来了!起来了!’”

     

        刘佳宇驾驶着被飞行业内称为“奖状”的塞斯纳525漂亮地降落在目标机场,“现在已经不会紧张了,终于飞了高教机,很有成就感!”而“奖状”,真就像是颁给他的“成就”标志。

     

        对于很快就要毕业的刘佳宇,“成就”的含义也很平实:“我就希望早点回到公司,尽快积累经验,完成好每一次飞行,给乘客提供舒适安全的空中旅行服务。”

     

        “飞行训练质量保证,离不开地面的指挥。”我们再次走进广汉分院机场塔台,观察空中管制员们如何“保证飞行训练质量”。

     

        “作为指挥学员飞行训练的空中管制员,我们的任务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在保证飞行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分配利用好所管辖的空域,让飞行学员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的飞行训练科目。”25岁的姚峥,解释起自己的工作逻辑清晰、语言简洁。

     

        他身后窗外的天空中,20多架各级各型教练机正在进行飞行科目训练,螺旋桨、涡轮机的声响清晰可闻。塔台里,管制员、飞行指挥员们,时刻注视、指挥着飞机,与机组的响亮对话把塔台塞得满满的,一切分外繁忙,一切有条不紊。

     

        两年前,姚峥从民航飞行学院的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同年级毕业的200多名同学,大部分去了各地空管局作空管员,在机场指挥商业航班的空中交通,他和其他5位同学留校,在各个分院作管制员,指挥学弟学妹们的训练飞行。

     

        “管制员是一个涉及飞行安全的岗位,需要全身心投入。飞行训练中情况瞬息万变,管制员必须精神高度集中,保持机组通话,心算飞机位置,查看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摆放飞行棋子,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并发出指令。”说着这些与飞行管制相关的话题,姚峥的表情和语句都极为平静,显出远远超越年龄的沉稳。

     

        “这个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一天下来,回到寝室,头晕脑沉,啥都不说,倒头就睡。长时间每天面对一样的飞行科目、一样的飞行请求,飞行教员的声音已经熟悉到听一句话就知道谁在天上。天天如此,也难免枯燥。但是,我们把空域安排好,让飞机排列在不同位置、高度,间隔也合适,那个画面是很漂亮的。我们就这样把枯燥的东西变得很有乐趣了。”说到这,姚峥嘴角一扬,微微一笑。

     

        “随时保障安全飞行”,是民航飞行学院各分院机务部的使命。为此,我们走进广汉机场机库,走近这里的地勤机务师。

     

        个头不高,眉宇稳重,戴一副磨砂银边框的近视镜,王强文质彬彬。

     

        眼前一架需要拆开引擎罩的单发初教机,把王强的身份凸显出来——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机务部副主任、这个星期日的值班负责人,他要指挥机务师们随时为飞机提供安全保障。

     

        1997年大学毕业来到飞行学院的王强,第一项工作是给飞机加油。然后从高教中队、技术管理、质量控制、高教大队、机务部,一路走来已经15年了。

     

        夏季,机场跑道地面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机务师有时必须在跑道上对训练飞机出现的故障进行排查、维修。维修好的飞机直接在跑道滑行、拉起、飞离,而机务师往往早已经浑身湿透、满身油污。

     

        机务工作曾经是“苦”、“累”、“脏”的代名词,不过现在已经有很大不同。随着飞机的技术集成度越来越高,机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越来越普遍,飞行学院自己的航空工程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已经充实到机务队伍中,机务能力正发生着质变——

     

        2005年,王强与同事们合作,把厚厚的塞斯纳525高教机的飞行手册翻译成实用的10多万字的中文手册;

     

        2011年,经广汉、绵阳、洛阳几个分院一同技术攻关,他们完成了“发动机热部件检查”项目,制定了技术标准,得到美国厂商认可、民航总局批准,以往高教机每飞1750小时就必须由美国人用三四天时间、耗费7万多美元完成的检查项目,现在各分院机务部都可以自己完成,节省了大笔经费,更缩短了飞机停场时间,提高了飞机利用率。

     

        多年搞机务,让王强更重视两个字——“勤奋”:“‘飞行无小事,安全高于一切’。我们搞机务的人都相信‘作风高于技术’。只有踏实勤奋的作风,加上吃苦钻研,才能为飞行提供有力保障,避免事故,确保安全。”

     

        (本报记者 李春林 练玉春 李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