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名师“择了校”,学生不再择校

    ——有关浙江省嘉善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的报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0日 04版)

        刚刚目睹了北京被称为“准高考”的小升初激烈打拼,记者在浙江嘉善看到、听说的小升初却是另一番景象。

     

        嘉善的“小升初图”

     

        2010年,汪涛的孩子小升初。

     

        “孩子读的是县城最好的小学,搬家时特地未迁他的户口,为的是上户口所在地对应的学区中学嘉善一中,那里师资力量、口碑、教育质量都不错,而且,孩子读初一时,有名的几位主课教师正好轮到教初一。谁想,孩子小学毕业,遇到学区重新调整,打破原有的城镇、农村孩子分别进不同学校的格局,就近入学。孩子户口所在学区学校不再是一中,而是面向嘉善城区西片近郊农村户口学生招生的实验中学(原镇属魏塘中学)。孩子升学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后来听说,县教育局为扶持实验中学这所薄弱学校,流动来6位骨干教师,我们就将信将疑地把孩子送进了实验中学。”

     

        现在,汪涛的孩子就要上初三了,他的想法怎样呢?“两年里,我跟孩子的老师沟通,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他们非常努力。常说到原来学校口碑不好,现在生源大有改善,想争口气打个翻身仗。我们家孩子那一届的班风、学风很好,孩子的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不错。现在,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汪涛的话像一幅素描,将嘉善县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改革的做法、家长的心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这幅“小升初图”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择校”的是老师,而不再是学生。

     

        流动的“鲶鱼”

     

        地处长三角、接壤上海的嘉善,经济发达,民众重视教育。但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曾使这里“择校”之风盛行,一度出现农村薄弱学校资源浪费与城镇学校严重超班额并存的状况。

     

        2010年,嘉善县利用部分学校搬迁扩容和学校更名之机,首次打破城乡二元招生体制,以就近入学为原则,对县城区三个街道的17所初中、小学的学区进行合理调整,实施教师流动,从优质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此举,推动了师资均衡发展,增强了学校的活力。

     

        今年暑假前,浙江省嘉兴市举行全市小学生机器人比赛。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姚庄小学拿了二等奖。这在科学课一直默默无闻的姚庄小学可真是破天荒。家长和老师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科学课教师吴国荣身上。

     

        2010年,吴国荣自愿申请从嘉善城区第二实验小学流动到地处农村的姚庄小学任教。在第二实验小学时,吴国荣是教学能手,他的科学课在嘉善是数得着的。初到姚庄小学,吴国荣最深切的感觉,就是科学课在家长和学生们的心中没有位置。他探索着,加强了实验课教学,在五年级挑选了一些学生,组织机器人兴趣小组。“这激活了姚庄小学一部分孩子探索科学的活力。”随着一点点的努力,科学课在姚庄小学开始绽放精彩。

     

        泗洲小学是一所城郊结合部的城区学校。校舍新建,硬件很好。初期,大家认为它是农村校,总是千方百计把孩子转到其他优质学校。教师流动中,11名骨干教师流入泗洲小学,县教育研训中心副主任陈岳锋被选派来担任校长。两年下来,泗洲小学已经成为嘉善又一所优质学校,学区生源纷纷“回流”,城区其他家长也想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这所学校。

     

        名师与学校管理层的重点定向流动,发挥着“鲶鱼”效应,激发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活力。创业热情被激发了,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有了解决途径。原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丁土根说:“将优秀教师输送出去,为新教师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嘉善一中蒋兴华校长说:“我们输出的是名气,流进的是活力。”

     

        流动带来的教育均衡发展曙光

     

        2011年,嘉善县报名参加流动的教师达296人,实际流动188人,其中95%是首次流动。两年来,全县共有103名骨干教师由城镇学校流入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以往三分之二的名师集中在城区学校,12所农村学校没有名师的状况被根本改变,实现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名师全覆盖。大部分农村学校管理层人才缺乏的状况,也因校级领导流动力度加大得到了改善。

     

        在名师、学校管理层向乡镇学校实行服务流动的同时,农村学校的老师到城区学校任教的培养流动也在有序进行。一些年轻教师在培养流动中成长起来,新的教学骨干、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校长开始出现,校际之间差距缩小。全县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师资分布日趋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目前,嘉善县所有学校全部组建了名师工作室,名师的教科研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批青年教师在名师的指导培养下成长起来。去年,在学校发展性特色项目评选中,义务教育学校17个特色项目中,农村学校占了11个。一些过去从未问津过先进的农村薄弱校,走进了先进行列。大云中心学校校长陈刚一直想办一所书香校园,以“阅读与实践相结合”为特色,让农村的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名师的流入,让他看到了将理想变成现实的希望:“两位名师来校不久,开设、指导的示范课就达20多节。而且,名师汇聚效应凸显。周边地区的特级教师、名师多次来校交流与指导,一年不到,就有4位特级教师与5位市名师来到我校,为青年教师‘把脉’课堂。教师不出校门,就可领略到省市名师的风采。市级名师祝贵耀在儿童诗、儿童时事漫画写作教学上颇有研究。每周二的中午,总能看到他与一群孩子,围坐在香樟树下,捧书吟诵,会心交谈,那是他的儿童诗社团在活动。在他的影响下,我校30多位青年教师成立了书香品读会,课余经常一起品读经典,品评课堂。每当看到学生奔向图书馆,我总在想,只要坚持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我们农村学校也一定能像城镇学校一样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品牌。”

     

        (本报记者 庄 建)

     

        短评

     

        均衡教育四两拨千斤之举

     

        优秀教师向名校集中,是今天司空见惯的现象。于是学生逐名师而择名校,拼尽家长之力。结果,在许多时候,许多地方,对大多数孩子,教育公平只是作为“理想与追求”,空置一旁。

     

        浙江省嘉善县的做法给人们以启迪:在教育投入加大、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今天,师资均衡配置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家长学生择校,择的是名师的教育和学风、读书的环境,名师流动为新学校带去的正是这些教育的核心资源。两年中,嘉善近两百个教师在城乡间、强弱学校间流动,成千上万的学生实现了就近享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在义务教育这件事上,家长、学生心安了。

     

        均衡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嘉善县此次动了真格。在充分尊重教师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推进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合理流动,并在教师职称评定、考核、待遇等制度上探索相应改革,以政策激励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向农村、城镇基础薄弱学校流动。

     

        一系列改革与配套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流动人员、类型、方向多元机制的形成。通过合理有序的流动,促进了城乡优质师资合理分布,让适合的教师流动到适合的学校、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特长和作用的改革初衷得以实现。

     

        在改革的各个环节中,有一点尤其不能忽视,这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真正实施就近入学,让每一所学校的生源状况均衡,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前提。也许有人会说,嘉善只是个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矛盾远不及大城市突出,他们的做法借鉴性差。也许有人认为,地处长三角的嘉善,地域小经济强,城乡均衡发展有优势,他们的做法,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很难仿效。这样看嘉善教育均衡发展的努力,或许各有各的道理,但如果从尊重每一个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来看嘉善的实践,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今天,在各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让教育公平只是一句口号,只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追求。古语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下,不再空谈,真正做起来,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切实之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