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9日 星期二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9日   16 版)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这一论断精辟概括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科学阐明了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我们要从新的思想高度提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推动理论创新的政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任务需要的理论成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突出表现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面对这种形势,迫切需要创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

     

        科学发展观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展开,彼此相互联系,用发展这一主线贯穿,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完整科学体系。在发展目的上,把以人为本作为促进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强调发展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目标上,主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社会阶层、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和谐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发展动力上,强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展的保证力量上,提出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确立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理论内核,作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等,使科学发展观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这些思想成果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对发展的要求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系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

     

        十六大以来,我们走过很不平坦的道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成功应对了危机,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办好了一系列喜事,办妥了一系列难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真理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走上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着眼于解决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突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路。2003年至2011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10.7%,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10年来,我国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的无穷力量。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社会和民生事业长足发展。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历史性跨越,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跨入人民生活持续显著改善的时期。农民结束了二千多年种田交税的历史。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大幅调高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我们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彰显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科学发展优势在国际比较中彰显。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其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在党的领导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取得了抗击非典、雨雪冰冻、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西方经济深陷困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我们迅速出台并不断完善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并向内生自主增长方向转变,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器。我们战胜了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兑现了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上海世界博览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最终以“成功、精彩、难忘”载入史册。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空前增强,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南

     

        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未来我们破解难题、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同时,旧的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仍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习惯性地发挥着作用,阻碍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是破解难题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中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决执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战略任务的落实,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人民依法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坚持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之路。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快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执笔:刘 月 杜永明 刘书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