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9日 星期二

    教师之爱撑起教育美好明天

    ——江苏省“教育行风建设千里行”活动见闻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9日   14 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好教育才能创造好未来,而好的教育行风是好教育的基本保障——近日,记者随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行风建设千里行”活动,奔走于江苏的多所中小学校,在采访中不仅领悟了何为师德,更深刻体会了师德的伟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以德立身,以德立教,教育才有希望,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感慨道。

        新生家访,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秋季开学初,苏州市教育局开展“‘走进家庭,走近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每到放学后,老师的身影就会活跃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集中家访月”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老师来家访这还是头一遭,老师一进门,我们就感觉一下子与学校亲近了很多。”学生家长赵林清欣喜地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样的家访理念让老师和家长坐下来面对面沟通,教师倾听家长心声,家长向教师请教教育方法,实现了教师和家长“手拉手”解决教育难题。

        “这次我们共分8个小分队挨家挨户地走访,372个新生家庭一户都不少。”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校长徐昊明说,“一天下来,虽然要走很多路,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早早地候在家门口等待我们到来,浑身就充满了力量。”

        在走访中,苏州市第十六中学的周思越老师发现了班级里一对龙凤胎学生家庭贫困,回校后,她帮姐弟俩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和免费午餐,并动员老师和同学们给他们捐助了文具和图书。

        苏州市将把“家访月”活动常态化,对此,教师们充满了干劲儿,徐昊明坚定地说:“家访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在此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位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与支持,也意识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与责任。”

        期待花开,义务导学

        “我们家小孩周末的作业有人专门辅导了,还不用交辅导费,真好!”常州市高级中学一位学生家长开心地说。原来,每逢周末,常州高级中学的老师都会免费为孩子们辅导各学科的作业,这种举措源于5月份常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优秀教师免费导学公益活动。常州市教育局规定,每周六由1名优秀教师和4-5名青年教师组成一个团队,在学校对不同年级孩子的各门功课进行辅导,以帮助孩子们直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蒋铮是来自常州市怡康小学的优秀青年教师,也是此次免费导学活动教师团的一员。在一次导学活动中,一个小男孩迟到了一个小时,她就为孩子延迟了一个小时的导学时间,中午回到家时已经12点多了。怎会对义务导学有如此大的热情?面对记者的疑问,年轻的蒋铮露出了美丽的微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我们导学是怀着一颗期待花开、花开艳丽的心来呵护他们,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我们家长特别欢迎导学活动,因为孩子们不再为周末作业不会做而发愁了,有了导学,孩子们既能学得好,也能有空余时间休息,劳逸结合。”一位家长同时也是活动的志愿者拉着记者说。

        常州免费导学公益活动开办以来,共有1000多名优秀教师投入教学,200多名志愿者热情参与,惠泽了全市5000多名中小学生。

        学生残疾,但教育不能残疾

        在南京市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实践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的垂钓水塘,岸边杨柳依依,绿意融融,一派诗情画意的景象。年近60岁的葛华钦校长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他的“宝地”,“这是我们学校的基地,总面积800多亩,在一期建设中建有3个园、5个区以及蔬菜大棚和苗木基地。其中占地面积100余亩的牡丹园中有来自4个国家、500多个品种的20万余株牡丹。”

        之所以被称为“宝地”,是因为这里是该校残疾学生实践锻炼、掌握谋生本领,将来走向社会能够自食其力的实习基地。2001年8月,葛华钦带着学校老师筹办“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并一起探索实践“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让我们的孩子得到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虽然孩子们身体上或多或少都有些残疾,但是孩子们的教育绝对不能残疾。”葛华钦说道。

        只为“教育不能残疾”这一句话,葛华钦就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建校之初,没有校舍,葛校长借大队会议室当校舍;没有教材,他从上海买教材手提肩扛运回来;没有学生,他跑遍溧水18个乡镇招到18名学生,还让他们免费上了学;农忙时节,他为了顾全学校孩子,让家里近5亩地的稻子烂在了地里;学生遇到困难时,宁愿自己不要工资,也把所有的钱都捐给孩子……

        从苏州“家访月”活动到常州的义务导学,再到葛华钦30年如一日投身特殊教育的坚守,我们触摸到了师德之魂——师爱。正是教师对学生的爱,支撑起了教育的明天;也正是教师让每个孩子沐浴教育阳光的追求,学生花蕾才有了绽放之美。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李俊熙)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