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8日 星期一

    走基层 看十年(14)

    滨海新区让人才“近悦远来”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8日   01 版)

        “滨海新区是干大事的地方!”曾在美国医药行业担任资深研究员的张明煌博士对记者说,“这里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今天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们带着技术和梦想,来这里创业、生活、扎根,成为新一代滨海人。

     

        “人才最渴望干事业的平台”

     

        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动力哪里来?滨海新区人说:“归根结底要靠人才!”

     

        2007年6月,在进一步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动员大会上,天津提出“要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必须构筑强大的人才优势”。

     

        就在这一年,博纳艾杰尔公司总经理汪群杰在新区找到了“新家”。“在别的地方,光厂房租金、装修费用就要花上百万元。但在滨海新区我们总共投入了20多万元,公司就正常运转起来了。”由于他们公司符合“科技小巨人”的认证条件,该公司又陆续获得各类扶持资金近千万元。“是滨海新区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让我们这株小苗长成了大树。”

     

        近年来,滨海新区陆续出台了《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滨海新区所辖各功能区也制定了很多配套支持政策,为聚集人才提供了良好环境。

     

        “人才最渴望干事业的平台。”谈起当年从加拿大回国创业,杜勇感触很深,“我第一次来到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参观时,这里的科研条件让我震撼,没想到仪器设备这么先进、齐备。当时我就认定,这里是一片适合种子发芽的沃土!”他在这里创办的宝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取得了两项科研专利。

     

        目前,像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这样的大型公共技术平台在滨海新区有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75家,集聚了6万多名科技研发人员。

     

        “聚才关键在聚心”

     

        “聚才关键在聚心。”滨海新区人才办主任张青说,“新区以政策开路,以服务聚心,打造人才栖居环境,实现了人才近悦远来。”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度展开,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调查显示,滨海新区部分行业人才缺口高达23%。“有的职位根本招不到合格的人才!”时任保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主任刘忠玉颇为无奈。

     

        为了适应新区发展的需要,2010年11月,他们开始实施“科技人才领航工程”“海外人才灯塔工程”等5大人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滨海新区人才总量突破65万人,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科技奖项带头人等高端人才320多名,人才密度居全国前列。

     

        安居才能乐业。23岁的辽宁小伙侯钋大学毕业应聘到新区的一家合资企业,对于月薪仅有3000多元的他,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让他开心的是,到新区后很快就入住了瑞达白领公寓。近年来,新区人才安居工程先后建成专家公寓、白领公寓、蓝领公寓和政府公屋等各类人才公寓300多万平方米,可供25万人居住。此外,滨海新区整合公安、教育、卫生、社保等部门服务资源,快速高效地为人才解决出入境、医疗、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人才是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在人才的引领带动下,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被攻克,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迅速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让凯莱英医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洪浩博士自豪的是,在他的周围聚集了包括20名权威专家、50名博士在内的人才团队,“正是人才聚集效应,使得我们公司几年来先后获得400余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开发出3500个新产品。”

     

        据统计,目前各类人才在滨海新区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30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390家,销售收入2500亿元,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5,培育了以赛象科技、力神电池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龙头企业。

     

        随着人才的加速集聚,滨海新区形成了物联网、云计算、纳米材料、风电设备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如今,最让天津人津津乐道的,是以大飞机为代表的航空航天大项目。在大飞机龙头带动下,大运载火箭、直升机、无人机、通讯卫星、空间站项目纷至沓来,航空航天产业链迅速完善。

     

        更直观的变化是,滨海新区经济总量连续4年每年净增千亿元,平均增幅22.5%。天津市委副书记、滨海新区区委书记何立峰说:“滨海新区的最大优势是聚集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这是我们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本报记者 陈建强 刘 军 本报见习记者 朱 斌)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