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8日 星期一

    30年,小剧场成为都市新时尚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8日   05 版)
    小剧场戏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剧照。

    王振/CFP

        1982年9月19日,著名导演林兆华在北京人艺排练厅演出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中国小剧场戏剧自此诞生。

     

        30年过去了,而立之年的小剧场戏剧,如今在京城已成燎原之势。小剧场戏剧,以较高的上座率引领都市文化白领阶层的文化消费方向;以丰富的表演形式,吸引着广大都市青年;以紧贴时代生活的题材,解读都市人的喜怒哀乐;以时尚与流行的语言,与都市青年互动交流——小剧场戏剧,已成都市新时尚。

     

        由先锋到商业

     

        我国小剧场戏剧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最初表现为戏剧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大胆革新和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上的相对谨慎,而不是像西方的小剧场戏剧那样反主流、反传统、反社会、反商业化。

     

        历经30年的发展,小剧场戏剧从最初的实验先锋色彩浓厚,逐渐发展成非典型性实验戏剧和商业性戏剧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其演出具有形式多样、题材丰富、贴近现实等特点,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据统计,2011年,北京小剧场演出总量为249台2142场,占全市总演出台数的16.16%,超过大型演唱会,仅次于大中型剧场排在第二位。

     

        30年间,小剧场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琥珀》、《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以其独具个性的创造力和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而引人注目。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则创作出在剧场美学上有独特品格的作品,如《哈姆雷特》、《罗慕洛斯大帝》、《浮士德》等,在国内外引起广泛讨论和高度赞誉。在这些作品中,林兆华不仅表现人在社会的处境以及他对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试图探索属于中国当代戏剧独有的导表演方法。女导演田沁馨的《大家都有病》、《红玫瑰与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儿》、《夜店之天生绝配》等,以当代艺术观念和东方美学相融合的舞台呈现,强调肢体表达和诗化语言融合的表演,复杂的时空结构,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数量增长的同时,北京小剧场话剧的质量也在稳步上升。导演林兆华感慨地说:“现在有很多作品,都比我当初的《绝对信号》要好。”

     

        民营剧社空前活跃

     

        30年前,北京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即便在2005年前后,北京也只有两三家小剧场,全年演出几百场。近几年来,在国有和民营剧团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小剧场话剧市场上演了一部迅速扩张上升的“大片”。据统计,仅今年1月至9月,北京24家小剧场共上演剧目354台3327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1%、163%,也就是说,北京的小剧场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一部新戏上演,这其中民营剧社立下了汗马功劳。

     

        蓬蒿剧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艺术交流场所,并创办了“南锣鼓巷戏剧节”;戏逍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戏剧院线——戏逍堂巨像当代艺术院线,实现专业化创作、工厂化生产、院线性演出;朝阳九剧场与各国使馆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多个戏剧季演出;雷子乐着重推出喜剧作品;繁星戏剧村则“场制合一”,努力推原创作品。

     

        民营剧社的经营更注重商业和市场,如枫蓝剧场,根据周边年轻白领集中的特点,制作了针对80后的如何处理婚恋问题的《十二星座》系列剧,北京某地产公司委托繁星戏剧村制作的小话剧《切单》,体现企业职工团结敬业的职业精神,团中央和全国文明办委托戏逍堂定制的小话剧《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反响都很好。

     

        个性鲜明的小剧场话剧已经渐渐成为北京的一张名片,逢年过节小剧场里总会有一些慕名前来的外地游客,北京的小剧场话剧还会前往外埠巡演。演出市场的拓展,使得一出戏一年演出上百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多数热门剧目都能达到这条线。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13年完成1000场演出;年轻导演李伯男的作品《有多少爱可以胡来》问世6年来,每年演出100多场。

     

        加强管理与引导

     

        北京小剧场戏剧曾一度存在着低质低俗、随意恶搞、戏说历史、调侃时政、逃避监管、盲目引进的问题。为此,北京市文化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对全市目前在演的小剧场,全覆盖地进行暗访审看,提出整改意见,启动了优秀剧目鼓励扶植奖,对符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社会反映好的作品,给予每部剧(节目)50万元的奖励扶持资金,切实引导小剧场戏剧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市优秀剧目展演中,戏逍堂作品《大街小巷》是由市文化局向民营小剧场团体邀标创作的四部反映北京精神的作品之一。文化主管部门与民营小剧场团体签约排大戏,正是市文化局引导小剧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创新型做法。近几年来,北京市文化局对越来越活跃的小剧场话剧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和各类活动,其中扶持政策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是从培养观众、戏剧爱好者入手扶持小剧场;第二梯次是扶持进行艺术探索的实验戏剧;第三梯次是关注有一定票房,又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4月16日至5月30日,北京市文化局举办了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21台优秀小剧场剧目演出了42场,其中原创作品占85%,民营机构作品17台,对所有参演剧目给予每台5万元的扶持,对获奖作品奖励10万元。

     

        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18部外国剧目、5部港台剧目及30部内地剧目集中上演,加上近20个剧本朗读作品及创新单元,公众可观看及参与的作品有80多部。这些优秀剧目的上演,不仅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为小剧场戏剧的创作和观众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