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8日 星期一

    光明时评

    城市建设应体现民意诉求

    胡印斌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8日   02 版)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一项调查显示:91.3%的受访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81.0%的人认为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表现为大搞形象工程;74.1%的人认为浪费的原因是公共财政开支被权力左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济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少有“不可行”的项目,领导的意志往往在论证之前就建立了。

        城市是我们生活的容器,城市每一天、每一点的变化,都会在我们心中泛起些涟漪。我们欢呼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应该明白,一味求变很可能迷失方向。一个少有“不可行”项目的城市,又如何能承载市民幸福的希冀?

        那么,大量的城市建设浪费项目匆匆上马,在造成损失之后又轻易过关,之后继续上演类似的恶性循环。这其中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其一,尽管决策有程序,但往往沦为摆设。出于权力意志的考量,抑或是政绩诉求,一些城市管理者往往更愿意将城市打上个人的烙印。这就会形成一种极为怪异的现象,即先有思路,然后才会有论证,而论证无非是为了证明思路的正确性。这样,原本是为了博采众议而启动的可行性研究,也就变成了一种随意粘贴的标签。正如调查所显示,目前国内很多的城建浪费,都以改善民生为借口。一条主干道使用不了几年,就翻修重建;路边的行道树,先是砍掉法桐,栽种了名贵的观赏树种,后来发现不遮阴,又重新栽种法桐;明明是北方缺水城市,却要大量抽取地下水打造“北方水城”……

        其二,民意参与已成一种潮流,但仍然缺乏制度化的路径。特别是当下的很多民意参与,依然停留在直接关联者的利益主张上面。比如拆迁户通过与政府、开发商的博弈获取满意补偿等等。至于更为宽泛的城市建设,一般民众可以说既缺乏关怀的理想,亦缺乏关怀的能力,很多时候也就是私下议论议论,无法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当然,规划、决策部门也缺乏搜集民意的有效途径。民意要么是以激烈的、对抗的方式进入决策视野,要么干脆就湮没无闻,停留在私下议论的层面。这就涉及到一个沟通、交流渠道的问题,如何在建设目标与基本民意之间,寻找到一条连接的路径,这既要审慎推动,更需大胆探索。无论如何,这一问题已经到了该有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城市化无可逃避,亦是大势所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趋于完美,更多地满足公共利益的诉求,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其中,民众的主张能否影响决策是一个方面,而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能否真正约束权力,即能否让“领导的意志”建立在真实调研、科学决策上头,让可行性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回归其本来面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