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7日 星期日

    戏韵牡丹城 文化惠民生

    ——山东菏泽唱响文化发展大戏

    《 光明日报 》( 2012年10月07日   01 版)
    压题照片:游客在菏泽曹州牡丹园牡丹花丛中流连倘徉。王齐波/CFP

        正值秋高气爽,山东省菏泽市的夜晚热闹非凡。新天地公园内,戏迷俱乐部你一段、我一段唱个不停,喝彩声此起彼伏;新世纪公园、桂陵柿叶广场,音乐喷泉随霓虹起舞,光影婆娑。来到农村,喧闹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区,大街上或是搭起戏台,或是挂起大幕,成百上千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笑声连连,等着好戏开演……

     

        菏泽市委书记赵润田说:“如今,在山东省‘文化惠民工程’全力实施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又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大了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施力度,将文化大戏唱得越来越响。”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作为最富盛名的“牡丹之乡”,菏泽有世界上栽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商品输出量最大的牡丹基地,这本应是可以好好利用的资源,但是却时时遇到瓶颈。很长一段时间,菏泽市的文化产业都跳不出这样一个怪圈:明明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却不能有效利用。

     

        菏泽人认识到,文化资源丰富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文化产业未必就发达。只有将文化资源开发出来、整合起来,并且勇敢走出去,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

     

        文化要走出去,展会是很好的平台。尽快发展和利用展会业,成为菏泽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共识。

     

        除了已经发展成熟的菏泽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之外,自2011年起,菏泽市还先后组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林交会招待酒会专场文艺演出、“齐鲁十老书画山东巡回展——菏泽展”、“绚烂花开——中国牡丹城之约画展”等30余个大型活动和展览。围绕撤地设市十周年,菏泽又举办了全省第一个市级艺术节——首届中国菏泽艺术节。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菏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的外地游客。

     

        此外,菏泽市政府还积极筹备参与各地举办的大型文化展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五届“群星奖”决赛上,菏泽送展的《山东汉子》获得“群星奖”两项,实现了菏泽市“群星奖”零的突破。

     

        2013年,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将在山东举办,菏泽市准备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更好地展示自身,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助力。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在菏泽市区马岭岗郭寨村的农家书屋里,10多个农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书。“书屋就建在家门口,一抬脚就到了,没事就到这里看看书、翻翻报纸,让咱农民长了见识!”村民郭新国高兴地说,“这书屋是俺农民不要钱的‘老师’,是搬不走的‘仓库’。”

     

        这只是菏泽将文化“种”到家门口的一个缩影。

     

        2011年以来,菏泽市新建农家书屋783家,总数达到2783家。2011年8月召开的山东省农家书屋建设现场会,菏泽市是三个典型发言的地市之一。农村文化大院已建成2719家,为村镇居民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各县区的文化馆和图书馆也正在建设之中,有的已投入使用,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

     

        菏泽市市长孙爱军说:“文化需要载体,艺术需要舞台。要将文化真正‘种’下来,就要给它一个阵地。”

     

        2008年,菏泽市委、市政府广纳民意,从本不富裕的财政中挤出6亿元,建设菏泽大剧院、演武楼。气势恢宏的大剧院,如含苞待放的牡丹,与毗邻而建的演武楼一起,成为菏泽新地标。正在建设的菏泽市图书馆,是菏泽人民盼望已久的文化场所。图书馆的南侧还将建设总用地约63亩(含图书馆用地)的胜利公园,通过绿化带将场地自然分割成“南公园、北建筑”的格局,为市民营造一个集展览、晨读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空间。此外,市艺术馆新馆建设拆迁和建筑设计已基本完成;市博物馆新馆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选址;市艺术学校改扩建工程全面启动,正在进行征地工作;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也全面启动……

     

        从“小作坊”到“大格局”

     

        走进鄄城一些农户的家中,经常会听到老式织布机的声音,这是主人在织“土布”。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土布”,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现在蜚声世界的鲁锦。当年家家户户都在织的“土布”,如今已经成为了鄄城县的一大产业,每年可创造上亿元的营业收入。

     

        像鄄城鲁锦一样,从小手艺发展成大产业的例子在菏泽不胜枚举。

     

        菏泽文化产业发展曾经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文化资源是我的,谁也抢不走”。菏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永江说:“事实上,文化是一种公共资源,谁使用得合理,开发得科学,就能抢占发展先机。”

     

        摒弃以前文化产业各自为战、小打小闹的发展模式,将菏泽的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整合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是菏泽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菏泽开始了文化产业领域的重大变革。

     

        以大项目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是菏泽做出的大手笔。重点项目的建设,使菏泽的文化产业开始呈现出规模效益,一个“以重点企业为龙头拓展市场,各地文化产业不断跟进”的新格局初见端倪。

     

        赵润田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够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空间,推动文化富民惠民,解放农村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使农村文化产业摆脱以前的“小作坊”、“小舞台”式的生存环境,菏泽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工商、财政等多部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如今,菏泽文化产业改革初见成效,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已经形成了巨野农民书画、鄄城鲁锦两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以及郓城印刷包装装潢、曹县工艺品产销两大加工销售基地。巨野县拥有绘画专业镇4个,专业村50多个,年生产、销售书画作品60余万幅,产业增加值1.5亿元;鄄城鲁锦生产企业20余家,产值1.2亿元;郓城县现有印刷包装装潢企业500多家,全县酒类包装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形成了国内最大的酒类印刷包装装潢产业群体;曹县全县拥有工艺品加工企业1600家左右,年销售额达50亿元,占到全国的50%。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周振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