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漫步在绿树掩映下的连福镇西杨屯村,只见街巷干净整洁,村民活动场上各种健身器材摆放有序;村西曾经垃圾堵塞的木莲河已被彻底清挖,干净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家家户户核桃满院,加工大户都在紧张忙碌着……
从去年6月起,我把这里当做联系点。考察后发现,这个有95户275口人的村庄,农作物产量不高,无工矿企业,主要发展核桃加工业。22家核桃加工户大多是“前院后坊”式家庭作坊,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相互抢占市场,产品价格无序竞争,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加工产品单一,工艺简单,深加工空白,没有一个完整配套的工艺标准化生产规范认定;核桃清皮、脱皮后的废水大多随意排放,没有集中处理设施,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关乎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卫生状况差。
一天夜里,我在村民王业智家中简单吃饭后,立即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部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了座谈会。晚10点30分座谈会结束后,又和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杜自平聊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我实地观察了青皮核桃脱皮的加工过程。早饭后,召集来交通、环保、水务、电力、工商、质监、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这里开协调会。10天后,我又现场办公,确保所有措施落实到位。
通过科学谋划,西杨屯村核桃加工产业渐渐大了起来。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占地40亩的核桃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日加工核桃17000多斤,核桃仁日产量达8000余斤。“忠平”、“忠明”等品牌小有名气,产品销往北京、西安、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由核桃加工产业带来的年人均纯收入达7000余元。除本村外,还带动了周边数十个村的闲散劳动力5000余人。
西杨屯村一年来的变化让我感触颇深:像这样地域条件较差、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农村,培植好一个产业,形成发展规模,难能可贵啊!这说明,无论农村条件好与坏,只要科学谋划,充分挖掘资源、区位和传统优势,就能找到产业发展的“苗儿”,再加以精心培植,就会做大做强。(本报记者邢兆远、李建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