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佳友是江西人,当过兵,做过通讯员。34岁,他考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当记者。在城市里,他的穿着与谈吐都显得很不“洋气”。妻子曾想给他添置点体面的“行头”,却总被拒绝——“衣服穿得干净就好,做记者就是要普通一点。”
有实习生说:“俞老师看上去就像农村来的。”可正是山里人的这股劲,让他写出的稿子独具魅力。
2007年钱江潮发生卷人事件,记者被安排撤离后,俞佳友在打捞现场仍然蹲守两天两夜,做出6个版的独家报道。2008年初杭州遭遇严重冰雪灾害,他从家中踏雪徒步6小时到报社,一路走一路采访,写出的稿子很生动。
2008年12月,浙报集团公开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第一个报名并当选。得知自己要去的青田县万阜乡是一个贫困山乡、近万名村民散居在山上时,为了“抢”为乡亲们做事的时间,他开着私家车下了乡。
有的村没通水泥路,俞佳友就背上方便面和水,早晨5点出发,翻过十几座山、走上5个多小时,访问村民返回乡里已是深夜。最初半年里,他走访了在家的村民后,心里不是滋味,“这里的日子不比我老家江西农村”。
“捐点钱,只能让人暂时告别贫穷。要让村民年年有钱赚,还是走适合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俞佳友判断,没有工业的万阜乡空气清新,适合种高山蔬菜。他开着车,挨家挨户送蔬菜种苗。
俞佳友和乡干部一趟趟跑杭州,申请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设计并注册了“刘基菜园”商标。他联系加工商,在意大利开了第一家万阜干菜销售店。他还在《浙江日报》上发表大量报道,并通过网络销售高山菜。
做农村工作指导员没有写稿任务,可在万阜乡的两年多时间里,俞佳友记满了9个采访本,利用晚上时间写稿,发了230余篇稿件。他还帮乡里的学校募集70多万元,建起操场、图书馆和电脑室。
回到省城的俞佳友成了报社记者部副主任,可他依旧为乡亲们做事。浙报集团抽调年轻优秀骨干记者,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佳友民情工作站”,并在报上推出“佳友民情快车”专栏。
一年多来,“佳友民情快车”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新闻点,刊发170多组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解决了40多万群众喝水难、卖桃难、卖菜难、卖粮难、看病难等难题,还发动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捐款近3000万元。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根。当看到我的报道对象,特别是困难群众开始摆脱困境,我就感到很幸福。”俞佳友说。
(据新华社杭州10月2日电 记者余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