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8日 星期五

    点起一盏不熄的文化明灯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28日   03 版)

        “这么多的书报刊、音像出版物到农村,我们世世代代都没有见过,是共产党给我们送来了改变命运的知识库,学习致富的黄金屋。”当第一辆满载着书刊和音像制品的车开进村里的时候,一位村民感叹。

        短短五年多的时间,农家书屋工程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从最初试点到今年8月提前三年完成建设任务。这个堪称浩大的工程,凝聚了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各级管理部门和全行业的艰苦付出,也凝聚了中组部、中宣部、财政部、农业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的参与支持,凝聚了全社会的关心。

        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建成600449家农家书屋,配备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影视放映设备和阅读设施60多万套,全面覆盖了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总结大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都在农村。文化是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中央决定在农村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就是其中之一。实践证明,农家书屋是农村最有效的文化阵地,给农民带来了知识的力量,大大改善了农民看书学习的条件。

        据了解,为了保证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长期发挥作用,中央财政已经安排每个书屋每年2000元的补充资金。此外,探索建立数字农家书屋,解决报刊和音像问题,拓展书屋服务功能将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数字农家书屋已经写进了新闻出版“十二五”发展规划。数字农家书屋在信息远程传输方面的优势,将为偏远农村报刊投递、更新问题等提供解决方案。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我国农民文化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根本改变了农村缺书少报无音像制品的局面,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体现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一个不离村的图书馆。农家书屋工程的完成亦是一个开始,它将长久地发挥文化惠民功能,为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点起一盏不熄的文化明灯。(本报记者 李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