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的20年间,从国家部委到中央企业,他先后历经20个单位的不同岗位,担任大小不等18家企业的高管,其中他担任“一把手”的13家企业几乎全部都是国有困难企业。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这些困难企业最终走出困境,焕发出活力,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的嘴边常挂着一句话:“我就不信国企搞不好。”——他,就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国机集团)总经理助理兼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中国海航集团)、中国机械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机建设集团)董事长刘敬桢。
2005年底,国机集团决定重组所属六家困难企业,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中汽国际)。当时这六家企业规模小、底子薄,管理混乱、人才流失、亏损严重、大多资不抵债,重组面临着重重困难。千斤重担谁来挑?国机集团领导把目光集中到时任国机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的刘敬桢身上。
当时中汽国际唯一的业务就是承办北京国际车展,而且还时刻面临着出局的风险。在生存时刻受到威胁的巨大压力下,刘敬桢提出了“五大板块齐头并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构想,努力实现“业务多元化、市场国际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带领中汽国际走上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经过艰苦卓绝的五年奋斗,中汽国际这个曾经默默无闻、身陷绝境的企业成为品牌影响覆盖会展、汽车、电力等诸多领域的知名企业,并在展览业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最多、市场领域最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企业。五年来,克服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业务基础、没有经验等重重困难,顽强拼搏,刘敬桢交出了亮丽的答卷:中汽国际“利润总额连年翻番,展览面积增长12倍,主营收入增长14倍,净利润增长43倍,净资产增长7倍,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累计高达552%”。刘敬桢用“低效资产成功聚变”的事实成就了他“救火队长”的美名。
十多年来,刘敬桢多次临危受命接手困难企业、问题企业,也多次在企业面临绝境中力挽狂澜。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到哪个企业,哪个企业就有起色、有发展。难怪大家都说:“有困难,找敬桢!”
他创新的理念、实干的作风、奉献的精神为他赢得了崇高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的工作成绩和无私付出,更是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拥护。2009年11月,国机集团对他在中汽国际四年任期进行考核,其民主测评优秀率达到100%。(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