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8日 星期五

    渭河从此安澜

    柏 峰 (陕西渭南)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28日   12 版)

        十月,秋风染黄了庄稼地,田野一片斑驳,南原上的红叶“熊熊一片”,远处青黛色的秦岭在明亮的太阳光下分明得如同一卷展开的山水长卷,虚实相生,千里勾连。

        刚刚建成的渭河大堤,犹如笔直的远入天际、结结实实的长城一样,沿着河流一直向东。大堤上,依依垂柳依然青翠,笼罩起十里烟雾,曾经桀骜不驯的渭河水波轻轻拍打着浪花,温顺地流淌,倒映着蓝天白云……宽阔的堤面上,青草茵茵,树木葱郁。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战,渭河整治工程显示出优美而丰硕的实效:从秦岭西端甘肃的天水市东部进入陕西境内开始,一直到渭南市潼关县域内黄河、渭河和洛河三河交汇处为止,夹河修建的千余里渭河大堤,确保渭河安澜,不再有洪水泛滥之忧。

        然而,记忆是不能轻易消失的!

        清楚地记得,2003年,从还积蓄着夏日郁热的初秋开始,一直到南原上漫天遍野的柿树飘丹的季节,也就是8月至10月之间,一向不曾降雨的关中平原,真应了“石破天惊逗秋雨”,连日冰冷的秋雨笼罩了整个渭河两岸,平日里显得慵懒而柔弱的河水突然在一夜之间暴涨,从上游横空而来的巨大洪峰摧枯拉朽席卷天下。霎时间,吉祥平和的渭南城陷入万顷泽国,狂野的巨浪无情地吞噬着脆弱的堤坝,大水涌向等待收获的田野,涌向村庄、涌向街道……全市56.91万人受灾,29.09万人被迫离开家园,12.9万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102.52万亩庄稼绝收,19.19万间房屋倒塌,42万家畜家禽死亡,182所学校的4.9万名学生失学……

        特大洪灾过后,渭河终于回归河道,漫天而来的茫茫洪水终于驯服地进入黄河流入大海,大家才如释重负开始了正常的生活,可是,面对着依然脆弱不堪的渭河大堤和南山支流堤坝,心头仍然凝结着一个大大的死结——难道就没有科学的办法彻底制服每到秋天降雨季节就横冲直撞、泛滥成灾的渭河,难道就没有科学的办法从根本上保障沿河两岸正在发展着的城市和好不容易才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工业基地,以及千百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山一样沉重的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

        为彻底解决渭河问题,人们把目光集中投向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门峡水库——只要能设法降低黄河潼关高程,在洪水季节能够顺利泄洪,渭河不再倒灌迫使南山支流横溢成灾,那么,地处渭河中下游宽阔的冲积平原、辖制12个县(市、区)、拥有540余万人口的渭南市,不就可以避免这十年九灾甚至年年成灾的洪水之祸了吗?是的,这是彻底解决渭南乃至西安、咸阳等城市洪水和河沙淤积灾害的根本之策!

        等待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强力支持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607亿元,仅在渭南就投资106亿元,开展渭河综合整治工程。

        凝聚在秦岭上空的寒云还没有消散,关中大地还未消冻,2011年2月17日,综合整治渭河的伟大工程开始了——其目的是将渭河改造成关中平原上的安澜河、景观河和产业发展的集群地——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就要转变治河观念,把渭河综合整治和关中—天水经济发展区域建设结合起来,力图达到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到与区域长远发展规划相协调、相衔接、相融合——这就是渭河综合治理基本思路。

        渭南市渭河综合治理工程有四大拦路虎:一是工程量大,需要建设的堤防和堤顶道路各160公里,占全省总量三分之一,滩区清障占全省三分之二,渭南市是整个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的主战场;二是占地多,工程永久占地1.7万亩、临时占地5.1万亩;三是筹资任务重,渭河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规划总投资135亿元,这是渭南最大的单项工程,而中省补资金比例小,筹融资任务繁重;四是资金缺口大,全市渭河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106亿元,除中省补助外,尚有百亿元的资金缺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渭南市采取各种举措克服工程中存在的巨大困难——资金是以上困难中的主要矛盾,只要解决了资金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逐步得到妥善的解决。

        渭南市创新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捆绑整合中省项目资金和市本级财政资金2.6亿元,注册成立了专为渭河治理融资的市水务投资建设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银企合作。同时,调整城市规划用地,用于打造景观,包装项目,招商融资。经过大家的努力,前期贷款已经由国家农发行批准。

        为保证工程用地,渭南市采取超常规运作模式。为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及时制定出台了土地征用补偿办法,临渭区抽调县乡领导和工作人员120多名,扎实细致地开展土地征迁工作。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暂缓发放全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个季度津补贴共计7000万元,用于土地征迁补偿兑付,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2600亩永久占地、1.2万多亩临时用地的征迁手续。

        “工程质量重于泰山”、“狠抓质量,建设精品工程”——这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对于治渭工程始终牢固树立的思想。为此,工程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上料和碾压等关键工序实行许可证制度,严把了施工环节的质量关。建立了业主、监理、施工、设计四方质量控制体系,施工过程实行全程旁站监理。由于狠抓工程质量,新建堤防在2011年抗御渭河特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渭河北大堤种植的绿草吐出了叶芽,沿堤的木槿开出古朴而美丽的花朵,仿佛整日整夜机器轰鸣的声音刚刚消歇,南大堤工地就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捷报:渭河渭南城区段南大堤提前胜利完成主体工程!

        曾经去南大堤施工现场采访,到处是穿梭不停的车辆和震得大地微微颤抖的轧路机,以及伸着长长的巨臂的装载机,在紧张而有致地工作,时而有工程技术人员肩扛测量仪器,在完成作业的堤面上仔细认真地检验。其中一个脸面黝黑的小伙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穿着沾满了泥土的凉鞋跪在潮湿的土地上作业,满脸却是朝阳一般灿烂的笑……真是谈何容易啊!此项工程累计填筑土方785万立方米,把大堤从原来的6—8米加宽到30米——这成为继渭河城区段北大堤工程完成之后,在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中渭南市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

        如今,经过全市人民和工程建设者的艰苦奋战,渭南市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南北大堤,犹如两条巨龙夹护着滔滔渭河奔腾向前,渭河再不会出现狂涛巨浪冲毁大堤毁害村庄和庄稼,渭河从此安澜,渭河两岸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站立在这宽阔平整的大堤上,脚下是滔滔东去的渭河,水面上不时掠过叫声婉转的水鸟,堤面斜坡上种植的绿草已经葳蕤一片,嫩嫩的叶尖在晨曦里挂满了水珠,在太阳的照射下映出一串串闪烁的光芒。也就是这里,在不久的时日里,将会出现曲径通幽的湿地公园和人们假日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有水波粼粼的明珠一般的湖泊……渭河将会再次成为关中平原上的文化主轴线,将会不断地为这个世界增添发展的正能量,陕西的东大门——渭南市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为教育研究专家、作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