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7日 星期四

    话发展 说变化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职教,为永川蓄积人才活水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7日 09版)
    自信阳光的职教学生。腾前进摄

     采访手记

     

        金秋时节,走进重庆永川,我们处处看到职校学生的自信,感受到职业教育与这座城市的融合。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就很难推进。所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

     

        “一个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要脱贫致富,就得培养人才。一人读职教,一人就业,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说,抓职业教育就是抓民生。”

     

        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胡际权的这两段话,解释了永川三届党委、政府为何始终要坚持打造“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

     

        由永川人自己探索出的中国职业教育“第四种模式”,改变了许多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深刻地改变着这座城市。

     

        场景一

     

        地点:重庆科创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彭秋林、张鹏飞  关键词:阳光自信

     

        头发打理得纹丝不乱,表情阳光而自信。就读于信息与建筑工程学院专衔本1002班的彭秋林,志向是做工程监理。“今年暑假去工地实习后,我对自己的信心比以前更强了。”彭秋林告诉记者,有好几个学校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实习,虽然那些学校的名气比科创职院的名气大,但是科创职院的学生实践能力很强,所以后来工地都让科创职院的学生带着其他学生。“我们每个星期都有实训课,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有些做过项目经理,有些做过工程监理,教会了我们很多工地上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知识。”彭秋林说。

     

        来自河南的张鹏飞是彭秋林的师兄。高考时,张鹏飞的分数上了二本的分数线,但他权衡再三,还是选择就读科创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一个学期基本上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后来觉得还是很不错。”大二时,他在永川找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今年暑假,他和另外3名同学去北方一家大型建筑公司实习。同时面试的有几个学校的学生,公司先问学历,再问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学院有很多双师型教师,每周都有实际操作课,绑钢筋、搭木板、测量、放线、操作塔吊,这些简单的技术流程,基本上不在话下。”张鹏飞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最后得到面试机会的,只有他和其他3个同学,每月实习工资为3300元。

     

        张鹏飞曾经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大学三年级时,他策划了一个有1000多人参加的全校学生干部运动会。运动会从筹划、日程、会标、各代表队旗帜,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和组织,跳高、跳远的设施和场地也由学生自己整修出来,连计时的秒表都是学生自己借来的。运动会只能在周末进行,每个周末搞几个项目,连续开了一个多月,全部花销只有600多元。“从这个运动会,你们也可以看出永川职业教育的特点。”张鹏飞说。

     

        永川区教育工委书记赵德君介绍,按照“稳量、提质、规范、创新”的思路,永川近年来着力推动职教发展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院校独立办学向集团办学转变,由城校互动向园校互动、产教互动、校企互动转变,打造出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遴选入库—推荐就业—跟踪服务—总结经验—指导教学—职业培训的良性链条。全区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3万多名,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6%以上。

     

        场景二

     

        地点: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人物:吴松  关键词:今非昔比

     

        “原来我们只有400多名中职学生、200多名高职学生,现在我们有7200多名全日制在校学生;原来我们只有11个专业,现在我们有31个专业……”走进篆刻着“上善若水学竞江河”校训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校门,院长吴松一口气报出了一长溜数据。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欣欣向荣。自2004年确定“城校互动”发展职业教育以来,永川22所职业院校的占地面积由2.7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54平方公里。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吴松介绍2004年升格为高职高专的水电职院,是伴随永川职业教育事业一同发展起来的。学院充分发挥以水利为依托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实施水利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基层水利人才文化和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开设了6大类40余种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强化以“水利水电”为支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紧紧围绕基层水利水电事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在现有31个专业中,有12个是云、贵、渝高校唯一设置的专业,另有7个专业在重庆仅有2所高校设置,特色优势专业占开设专业总数的61%。

     

        “过去8年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金字招牌。”吴松说感慨地说,学院现在是教育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批准的“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单位”、“重庆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培训中心”、“国家电监会华中监管局电工进网作业考试点”、“重庆市水电行业国家职业技能检定所”、全国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还与重庆市水投集团等3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了病险水库整治、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等40余项科研和技术服务。

     

        产校互动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又促进了“1+5”专业对接就业基地的建设。“在水利职院,每开设1个专业,必须有5个就业基地与之对接。”2009年至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左右,专业对口率始终在89%以上。毕业生工作1年以后的年平均收入超过4万元,呈现出起薪高,层次高,对口率和稳定率高的特点。

     

        场景三

     

        地点:永川服务外包产业园

     

        人物:袁磊  关键词:憧憬未来

     

        毕业3年的袁磊,如今管理着一支80多人的团队。谈起现在的工作和他的团队,袁磊自豪地说:“这些人肯定是海尔业务这一部分中最突出的。”

     

        袁磊在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的专业是房地产,“在学校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卖多少多少套房子的幻想,”找工作时却阴差阳错地进了重庆市内的一家声讯服务企业。“对这个行业有了了解,我就一直看好它。”袁磊说。

     

        2011年,袁磊离开重庆市主城区,重返正在打造“中国西部声谷、成渝金融后台”的永川,当了一名海尔专线的接线员。袁磊告诉记者,上岗的第二个月,他处理的呼入量就超过了同一批员工的2倍。这样的业绩,无论是在海尔自有的售后服务中心,还是在永川的海尔服务外包中心,都是“排得上号”的。

     

        按照“城园融合、园校互动”的发展理念,永川区委、区政府2008年在核心区域规划了3平方公里的服务外包产业园,着力培育“人才、成本、安全、环境”四大品牌,重点发展呼叫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区内22所职业院校共设立了8个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参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成功地搭建了服务外包人才服务、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三大平台。

     

        针对外包产业对人才的关键需求,永川区委、区政府在重庆市率先出台了《永川服务外包万人培训计划》、《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和培养扶持政策》等6个文件,每年拿出3000万元资金用于对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办公用房建设、财税返还、国际资质认证、市场开拓和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补贴和奖励,另外还专门拿出30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目前,“中国西部声谷”已拥有呼叫中心和后台处理座席5000个,2011年实现产值2亿元,离岸外包2000万美元。据永川区新城建管委干部江平介绍,预计到2015年,“西部声谷”呼叫中心的座席将达到2万个、从业人员3万人,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

     

        作为永川职业教育发展的受益者,业绩出色的袁磊通过竞聘到了管理岗位。他不愿透露目前的收入,只是表示自己“相当满意”。(本报记者 张国圣 田延辉 姚晓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