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文化的阳光洒遍中华大地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6日 04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步步推进,文化越来越离不开富裕起来的中国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变,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百姓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工程实施1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解决了约1.5亿广播电视覆盖“盲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问题。

     

        截至2012年,已完成了11.7万个行政村、10万个50户以上的自然村、72.6万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盲点全覆盖,基本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提高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而实施的“西新工程”,也已取得长足进展。

     

        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层群众文化权益,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在内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让农村电影放映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达到246条,数字放映队47692支,地面卫星接收中心站201个,数字电影播放服务器48141套,全国41636个乡镇,61万个行政村都已能看上数字电影。

     

        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作为农村数字电影服务平台建成影片数字母版库,可供影片达3970部,片源大幅拓展,主流影片和科教片比重增加,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需求。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为基层送知识、送欢乐。过去的10年中,基层群众累计超过11.2亿人次享受到了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

     

        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覆盖了具备基本条件的行政村,比原计划提前三年竣工。截至2012年8月,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60万家。

     

     创新服务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2011年11月,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在原有市、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把全市所有村(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955个“文化网格”,将整个文化网络串联了起来,从而不分城乡,将全市所有区域、所有群众均纳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畴。

     

        近年来,各地结合推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入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浙江省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推动城乡图书馆(室)互联互通,实现地级市中心馆、县级市总馆、乡镇分馆、村(社区)图书室体系化全覆盖,全市书刊借阅“一卡通”,全面建成城乡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浙江省东阳市率先把在农民工租住聚集地建设“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江苏省苏州市结合农民工生活工作特点,全面规划建设“新苏州人”、“新昆山人”、“新张家港人”等特设文化服务点。

     

        ……

     

        为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责任,2011年,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运行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为让更多百姓享受“优质文化就在家门口”的公共福利,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

     

        截至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4个。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免费开放是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百亿以上资金支持全国近5万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零门槛开放和免费提供基本服务。免费开放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提高了设施设备运行效率和机构服务能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7年底免费向社会开放,三年共接待游客1500多万,超过以往20年的总和,最多一天超过10万人。

     

        按照中央的部署安排,各地各部门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摆上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设施网络,拓宽服务渠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和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总计1220.4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6倍;年均增长19.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2010年和2005年相比,城市文化建设投入增长110.24%,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增长140.98%,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长135.6%,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刘奕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