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大凉山的跨越发展之路

    ——写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60年之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03版)

        索玛花儿开,等着你到来!

     

        9月23日,四川凉山州举行盛大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大会。

     

        1952年,苍茫的大凉山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步入社会主义大家庭。60年后的这个金秋,大凉山满是收获的喜悦。

     

        60年,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交出这样的答卷:2011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0.13亿元,是1952年的2273倍;全部工业增加值411.9亿元,按可比价增长了1880倍;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15.6亿元,增长2585倍,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18元,增长93.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538元,增长了262.7倍……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位。

     

        古老凉山已经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之路。

     

     五彩凉山走向富强

     

        金沙江畔的雷波县,两年前还是传统的农业县,而今年磷矿外运销售130万吨,农业县掀起工业革命。雷波的崛起正彰显凉山的勃兴之路。

     

        凉山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7万,其中彝族人口占243万,也是四川集中连片贫困面最大的地区。同时,凉山也是资源富集地区,其所在的攀西地区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是四川的战略性资源开发区,特别是水电资源富甲天下,占我国可开发水能的15%。

     

        凉山州委州政府认识到:只有坚持发展主线,坚持全程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凉山走向富裕之路。

     

        凉山实施优势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策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链条延生、就地转化。凉山正构建起千亿水电、千亿矿冶、五百亿绿色特色农业、百亿旅游的四大产业集群。

     

        如今,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高炉满负荷运转,西昌的钒钛资源实现就地转化。

     

        目前,凉山全州在建水电站总装机超过3000万千瓦,全省首座风力发电场及云铜、江铜15万吨阳极铜等项目建成投产,总装机2620万千瓦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作全面展开。邛海万亩湿地、泸沽湖“摩梭人家园”等精品旅游项目先后启动。

     

        凉山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成为四川首批生产总值过千亿的市州之一。

     

     多样凉山走向文明

     

        凉山,60年,见证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成就,更见证民族进步、生活习俗演进,从落后走向文明的进程。

     

        2010年4月,凉山州启动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决定用3年时间在全州彝族聚居区开展移风易俗、禁毒防艾、环境治理、农村学校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生活运动。

     

        这一年,金阳县彝族农民莫色布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习惯。过去席地而坐的他改坐了凳子,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厨房沼气灶冒着蓝色火苗,卫生间洗漱用具摆得整整齐齐,彝区生活大变了样。

     

        在推进思想领域跨越的同时,凉山正推动物质文明的跨越。凉山一手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

     

        过去,凉山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等“三房”破旧低矮潮湿,成为凉山极度贫困的集中体现。从2002年起,凉山开始“三房”改造攻坚。2011年10月,凉山州出台“百乡千村”建设实施意见,彝村新寨、藏家新寨遍布大小凉山。现在的州县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的困难群众农房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力推进以彝藏新寨为重点的新村建设。

     

        凉山各族群众正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初中毕业生接受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应招尽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68%,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96.8万人,64.2万名城乡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凉山正加快建设生态田园新凉山。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自治州首府西昌有望2015年建成50万人口以上区域性中心城市。西昌、德昌、冕宁同城化和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

     

        今年5月,雅西高速通车,凉山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全州公路通车里程2.2万公里。改扩建后的青山机场成为西南一流支线机场,金沙江雷波港即将动工建设。凉山,正成为南向出川大通道和连接东盟的桥头堡,凉山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千年文化在金色凉山代代相传

     

        火把节、彝族年、藏历年、傈僳族“阔时节”、毕摩文化等传统节日和各种文化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始终保留历史的韵味和生活的气息,各族群众歌声不断,舞姿不断,文脉不断。

     

        在火把映红大地的普格,火把节始终传递着彝族对生活的乐观和热忱。电影纪录片《火把节》被译成5国语言,发行世界50多个国家。

     

        在神奇彝乡布拖,原生态阿都文化源远流长,彝族民间银饰手工技艺、彝族口弦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泸沽湖畔,摩梭文化挖掘与旅游产业结合;在木里藏区,大小寺庙及藏族文化保存完好;西昌市把民俗文化挖掘与旅游结合,串成了从年初到年末的一个个民俗文化节日,绘就一幅风情万千的民俗文化画卷。(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