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星期二

    巨额投资后遗症比经济放缓更棘手

    作者:吴纶卿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5日 02版)

        媒体报道,9月23日在北京“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与会的学者、专家以及中央和地方官员,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的压力。而“记者从周末举行的几个经济形势研讨会获得的信息显示,为进一步稳增长,有关部门很可能再推出多项稳投资政策”。为此,“投资仍是稳增长的主角”。记者的这个判断也得到国家发改委负责人的证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加大政策预调力度,适时启动项目的实施”。

        同一天,在“上海经济论坛”上,有学者更是语出惊人:从今年5月初至今,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大项目,其立项总投资额已达7万亿元人民币之巨。

        在经济结构的扭曲度没有得到释放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止住经济下滑趋势,稳住经济态势,建立市场预期,也只有靠投资拉动这一条路可走。这样做,实是无奈之举。但是,为了稳住一两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数字,启动数万亿元的投资项目,这样的“手笔”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所谓“稳增长”的需要。

        数万亿元旨在“稳增长”的投资,让人怀疑经济下滑的趋势是否有被夸大的成分。因为即使按照官方公布的PPI和PMI指数变动曲线,中国经济的走向也并没有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可怕。至今为止,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尚未减至“十二五”规划所要减速的区间。实际上,在世界经济尚未恢复增长周期之前,正是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松弛市场各方紧绷的关系,释放扭力,调整结构的机遇期。在这段时间内不把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到“十二五”规划所划定的“健康”速率上来,难道还要等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周期之时,再独树一帜地反潮流减速?

        在经济结构扭曲、分配机制缺位、体制有待深化改革的情况下,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会被大打折扣。这样间隔两三年便砸下数万亿投资的经济增长推动方式,除了推高CPI、贬值公众口袋里货币的代价外,并不能切实改变经济结构,使经济步入良性轨道。

        这也正如专家所说,“2008年年底的那轮投资启动速度极快,到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速的贡献达到67%,结果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此轮投资很可能重现2009年—2010年迅速提高投资规模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现象”。这里所谓“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现象”,都是经济结构扭曲的必然结果。如果仅见经济增长数字向好,却无视经济增长质量,那么巨额投资给经济结构带来的危害及其后遗症,将比经济放缓更为棘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