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文化战线科学区分文化单位性质,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真转真改,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显著成效。
10年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重现生机与活力,文化生产力被激活,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踏步前进
“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是很多文化单位的骄傲,因为他们曾经辉煌。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这些国有单位在原有体制机制下磕磕绊绊地前行。
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标志。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在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的同时,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大幕徐徐拉开。
截至2012年9月10日,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家出版社、3000家新华书店、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等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全国2102家承担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不含保留事业体制院团)已有2092家完成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撤销或划转任务,占总数的99.5%。
地方1177家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中,1147家已完成和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97.5%,其余30家正在按已批复方案积极实施。
中央和地方的应转企改制的重点新闻网站中,80%以上已完成和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其他网站将按计划在2012年底完成全部改革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50家,核销事业编制近29.4万个,培育了一大批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国有文化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极大释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
激发产业活力,各领域转企改制成效显著
2010年末,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成功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在影视领域方面,广电系统深入推进国有电影制片厂、电影公司、电影院线和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转企改制工作,进一步解放了广播影视生产力,广电系统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出现根本好转。
经过10年来特别是近3年的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已基本完成,面向群众与面向市场有机结合,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民营院团发展迅速,全国注册民营院团超过11000家。经过多年努力,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基本建立。
转企改制使重点新闻网站从事业单位或准事业单位转变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激发了重点新闻网站内部活力,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转企改制对企业的激活是全面的——
影视生产:2002年,年产电影不足百部,国内票房不足10亿元;2011年,电影产量791部,国内票房131.15亿元。2011年生产电视剧469部约1.5万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图书出版:改革十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新兴业态:国产动画生产由2004年2.2万分钟,发展到2010年22万分钟;2011年,中国网络文学拥有作者100多万人,用户1.94亿,超过网上电子商务用户。
……
打造“文化大厦”,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文化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出版物发行体制改革在打破行政区划、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及业务重组方面取得突破,催生出一大批增长快、后劲足的具有成熟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文化市场主体,初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主、周边城镇配套、向广大农村辐射的发行服务新格局,并在打破行政区划、实行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及业务重组方面取得突破。
截至2011年底,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已有39条,涵盖2800余家影院、9200余块银幕,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推进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改革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有线网络用户突破2亿,有线电视数字化渗透率从2004年的不到1%提高到56.7%,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从模拟单向向数字化、网络化、交互化、全覆盖演进;基本完成一省一网整合,国家级网络公司筹建工作扎实推进,为全国网络整合、实现互联互通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演艺院线建设不断加强,演艺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已形成中演演出院线、保利院线两大全国性院线,北方剧院联盟、西部演出联盟、东部剧院联盟、长三角演艺联盟、珠三角演艺联盟五大省际联盟。
(据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记者刘奕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