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一把“大伞”护精兵

    ——全军部队卫生能力建设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02版)

        全军部队卫生系统近年围绕“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创新卫勤保障模式,突出健康维护、疾病防治、应急处置、远程医学、心理服务和伴随保障六种能力建设,预防、强健、医疗并重,为官兵整体健康,撑起一把安全的“大伞”。

     

     了不起的成就

     

        这是一系列了不起的成就:自2009年以来,军队多措并举提升部队卫生服务质量,非应急状态下部队昼夜发病率控制在1.5‰,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15‰以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年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开展创建“健康军营”活动,健康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开展训练伤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部队训练伤年发生率控制在8%以内。

     

        全军相对集中的旅团部队实行“集中管理、派出保障”模式,将营连军医集中到旅团卫生队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使用,每名卫生干部能熟练掌握一线营连卫勤保障技术和战训卫勤伴随保障技术;组织卫生干部遂行卫勤保障、定期到营级以下分队巡诊,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训练伤等常见病、多发病,官兵不出营区就可以得到诊治;加强战伤救护训练,官兵自救互救考核合格率达95%以上。

     

        全军对距离军队医疗机构超出100公里或后送途中时间超过3小时的营以下分队,按照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加入城镇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协作医疗三种形式开展社会化保障,边远偏僻地区官兵看病不再难。

     

        据介绍,随着我军第二代“电子伤票系统”和“野战单兵搜救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战场救护效率。这套系统可用于伤员个人数据、伤情和救护措施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实现营连、团、师及远程医疗单位四级救治体系的战场救护信息共享。目前,以车、舱、箱、囊为主体,成建制、成系统形成保障力的二代野战卫生装备,已陆续配装到部队。野战医疗方舱、救护艇、救护直升机、卫生列车、装甲救护车等新型卫生装备,已形成陆地、海上、空中三位一体,紧密衔接配套的卫生装备体系。

     

     全维健康维护

     

        全军推行全维健康维护,各级成立健康管理组织,完善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员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动态监测、亚健康临床评估和针对性干预。

     

        针对军人特殊作业环境,为海岛官兵补充34种药品,为驻高寒地区部队配发防冻疮膏等10种药品,为驻高热地区部队配发蛇药片、抗疟药等13种药品,为驻海拔3000米以上的官兵配备高原多种维生素片、护唇膏等5种高原特供药品。研制出百余种效果明显、快速安全的特需药品,可满足空军、海军等特殊岗位上的官兵健康防护需求。

     

        全军建立以心理卫生专业技术中心为龙头、心理科和心理门诊为骨干、心理卫生咨询站室为基础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培养心理专业骨干,部署专项研究课题,1项获得国家、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推行全维心理卫生服务,强化入伍、服役、退役全过程衔接,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强化预防、治疗、康复、回归全方位配套,实现由单一向多元服务转变;强化思想、文化、生理、心理一体化融合,实现医学向人文转变。

     

     全域技术支撑

     

        科研人员自主创新,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研制成功多种快速诊断试剂,掌握重大传染病防控等关键技术;完善重大传染病防控政策法规,加强防治体系和专业队伍建设;切实加强重点部门、重大任务和重要时期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全面落实新兵新学员乙肝、艾滋病筛查,乙肝计划免疫覆盖所有现役军人,全军87%的团以上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有效处置了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前,已建成拥有数百个站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远程医学系统,实现全球通、全时通、动中通和高清化,可实时为驻南沙、神仙湾等边海防部队和执行海外任务部队提供高水平远程医疗服务。(本报通讯员 滕光生 曹玮民 吴宝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