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奇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04版)

        今天,当我们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眼前花草斗艳,绿树成荫,成片的湖面波光粼粼,群鸟飞翔……难以想象,这曾是一座因煤而建、靠煤而兴的资源依托型城市。

     

        如今的石嘴山,正是一个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缩影。

     

     变“垃圾池”为“秀湖”:生态建设引领转型

     

        2002年,石嘴山市提出,要以环境的“有形”来扩张产业的“无形”,通过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型工业,从困境中突围。

     

        十年,化腐朽为神奇。昔日飞尘漫天的粉煤灰场、浓烟滚滚的煤矸石山变为绿色葱茏、情趣盎然的“中华奇石山”和错落有致、四季常青的植物园……

     

        同样,依靠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转型,黑龙江大兴安岭探寻着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在“减”上下功夫,自2007年以来,在每年减收近亿元的情况下,主动调减活立木产量,全面停止了木材主伐生产,累计减少资源消耗409.3万立方米。

     

        在“加”上做文章,不断增加森林总量。大兴安岭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营林工程化管理,对营林生产任务全部实行招投标,4年来累计完成中幼林抚育454.5万亩、火烧区植被恢复45.2万亩、义务植树535.4万株、村屯绿化1.7万亩,增加林地面积5.7万公顷。

     

     变“单一”为“多元”:接替产业迸发活力

     

        昔日,“黑色印象”几乎是外界对河南省焦作市形象的思维定势;如今,大美山水已然成为焦作的亮丽名片,成为了“绿色焦作”新的时代形象。

     

        2011年,焦作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70亿元,比2006年增加9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4%,旅游业成为战略支柱产业。

     

        曾经的煤城吉林省辽源市依托转型政策,坚持市场运作,政府推进,开发建设袜业园区,成立东北袜业园有限公司。目前,东北袜业园已有500户企业入园,形成了15亿双棉袜的年产能。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二,提供近3万个就业岗位。

     

        百年煤城山东省枣庄市再在“煤”上做文章,地下资源没有了就寻找地上资源,矿产资源没有了就挖掘文化资源,用价值4亿元的50万吨煤炭,换来了一座总资产153亿元的台儿庄古城。

     

     变“挖资源”为“创机制”:制度创新绘就新景

     

        转型,是国内外诸多城市面临的发展难题,但如何转型,却没有统一的法则,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2008年初,江西省政府批准萍乡市开展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征收试点,对煤炭生产企业开征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征收的资金主要用于采掘业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治理。

     

        一花引得百花开。萍乡市、县(区)、乡(镇)三级财政相继配套投入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资金10多亿元,带动社会资金30多亿元。目前,萍乡市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出境水质保持三类水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63.51%。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从2001年起在69个城市实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活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逐渐改变了转型前的低速徘徊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每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创造自己的奇迹。(本报记者 冯 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