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必须紧扣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脉搏,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努力探索“城乡联动”“院地联动”“院校联动”“校企联动”的新型发展模式,方能在我国经济社会大改革大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规模与质量上呈现一种张力性矛盾:一方面,一些区域的职业教育投入水平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多区域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基于此,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外扩规模”、“内塑质量”。
院校对接区域:通过职业教育驱动区域经济增长
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是当前及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使命。就目前而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失调现象:一种表现为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乏力;一种表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支持不足。基于此,“院地联动”应当成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有效发展模式。
“院地联动”是职业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等部门的联合行动。院地联动在内容上要做到“三个对接”:一是“优势专业对接优势资源”,促成区域内部优势的生成与保持。二是“基地平台对接新兴产业”,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区域融合对接”,全方位辐射经验,确保职业教育持续贡献率。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做到“四个适应”:一是办学方向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二是人才培养适应区域市场变化需求;三是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四是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在办学形式上,可构建“以院带校、以校带地、以院带人、以人带人、以人带地”的“院校地”三方联动模式。“三方联动”要求当地职业教育系统为地区或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真正融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城市对接乡镇:通过职业教育撬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失衡发展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为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后改革时代”的关键与核心。在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凭借其独特优势,与其存在着客观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支撑;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又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职业教育“城乡联动”与我国城乡统筹应当成为一种双赢互惠的发展战略模式。
“城乡联动”即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路子。首先,主张开发农村职业教育增长点。“城乡联动”不在于“输血”,而在于“造血”,注重发掘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特色。其次,主张提升城市职业教育带动力。“城乡联动”不是城市职业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同化,而是实现职业教育在城乡不同区域的合理发展。城市职业教育要提升带动力必须进一步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带动就业的能力。再次,主张构建“城校企三位一体乡村基地建设模式”,即由优先发展的城市(政府)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联合所在区域的优质学校和优质企业,在欠发展的区县建立乡村基地,通过资源共享、功能分工、协同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能量集聚,从而提高城乡职业教育水平。
中职对接高职:通过职业教育输送高技能型人才
高等职业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是当前及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此,中职对接高职的“院校联动”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在办学目标、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各方面的联合行动。要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一可开展院、校、地“三方联动”,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三链合一”,招生就业、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和培训“六位一体”的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改革模式;二可实行“以院带校”的“小学院、大学校”的附中分校模式。三可实施中高职教育的“上下游发展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内涵质量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中等职业教育重在规范发展和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实现“内涵发展”和“上下游发展”。
专业对接产业:通过职业教育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逐步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应对这一挑战,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务必致力于构建“专业系统”围绕“产业系统”转、专业对接产业的开放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一要力图实现“三对接”,即“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产业结构”、“专业设置对接企业岗位需求”、“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二要构建“双覆盖双倾斜双加强”的区域专业布局。“双覆盖”要求城市职业教育专业覆盖“三产”重点产业,高等职业教育覆盖“全市主要行业”;“双倾斜”要求县乡职业教育专业倾斜“三农”优势产业,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区域支柱产业”;“双加强”要求示范职业院校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一般职业院校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三要施行“市场主导型专业设置模式”,各职业院校应紧密围绕当地政府公布的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规划、地方经济产业规划来设置专业,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