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基础教育需要脱胎换骨般的转型

    ——解读“莒县一中冲击波”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15版)

        面对当前社会上“我们太缺乏创新型人才”的呼声,山东莒县一中校长侯月映认为,“创新”教育的缺失是“创新型人才缺失”的根源,基础教育必须改革。

     

        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山东莒县一中举起改革的利斧,动作一个接一个,形成强烈的冲击波。一时间叫好者有之,骂“胡折腾”的有之,冷眼旁观的有之……但就在此时,这诸多基础教育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已被莒县一中破解,该校正进行着脱胎换骨般的转型。

     

    “小环境”冲击“大环境”

        ——正确处理校园与社会的关系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侯月映说,“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在体制、理念等方面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进程,要以崭新理念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

     

        莒县一中以多元标准评价学生,让学生抛弃“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走出“分数阴霾”,全面丰富知识,不断提升智慧。这一与传统教育背道而驰的举措,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先是疑虑,继而大为愤慨,尤其是众多家长认为这是“瞎胡闹”,因为当前高考依然是以考分录取学生为主。对此,莒县一中运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传播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的终生考虑,要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提高综合素养。可喜的是,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丰满起来,这里的高考录取率连年提高,家长也不再担心,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立足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探索开发了《文心雕龙》系列校本课程,从中选择出30个教育专题,开展“崇尚道德月”活动。每月一个专题,先学习《文心雕龙》有关原文,再开展相关知识链接与拓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经典诵读中得以融化、教化、感化。

     

    鼓励挑战,培育创新精神

        ——正确处理先生与学生的关系

     

        教什么,怎么教?面对挑战,教师们来了个大转型,自觉保护、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把周边的“水”吸过来,净化,再奉献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小心求证,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学校一方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外派教师外出“取经”和邀请教育专家讲课,另一方面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开始了大胆的探索。专门设立了教师驿站,开展“先生当学生全程体验活动”,全体教职工报名参加,跨年级选择一个班,提前安排好工作与生活,关闭手机,24小时陪同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一起餐厅排队打饭,一起宿舍就寝,记下感悟,进行思索,寻找育人路径。

     

        不约定任何僵化的条条框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评判教师的首要标准。目前,莒县一中创造的“三步六元一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立项为省规划课题,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2011年,莒县一中学生申请的35项国家专利获得批准,其中蒋学凯同学的发明专利《建筑墙面施工机器人》,已与山东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书,并已投资生产。2012年7月,该校被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本报记者 邢兆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