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话发展 说变化
    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千年窑火传新韵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09版)
    手工制瓷工艺传承人在给玲珑眼点釉,烧制后,玲珑镂花处将明彻透亮。郭丽君摄
    本报记者郭丽君(右一)、胡晓军(左一)在景德镇一家茶具店采访。冯亮摄
    景德镇陶瓷世家传人孙同鑫创作的青花瓷板画“十里春风满长安”,荣获第八届山花奖。郭丽君摄

     采访手记

     

        2004年3月18日,光明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刊发了本报记者采写的专题报道《景德镇:千年瓷都如何再现胜景》。在报道里,记者所追问的是:景德镇的“瓷都”这块金字招牌还能扛多久?

     

        如今,记者仍清晰地记得,尽管当时景德镇官方已着手采取种种措施,以“重振瓷都雄风”,但采访中接触的景德镇各界人士,面对这个问题时的态度,多少都有些不自信。

     

        他们说,“过去,景德镇御窑生产皇家用瓷奠定了瓷都地位,‘皇帝女儿不愁嫁’几乎成了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瓷的发展。”

     

        他们说,景德镇“在研究市场和创新方面与全球陶瓷产业发展进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产业水平受到限制。”

     

        他们说,“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市场上仿冒和盗用景德镇陶瓷外观设计、知名商标和名人名作的个案常有发生。”

     

        然而8年半过去,记者再访景德镇,感受完全不同。

     

        在科学发展的大潮中,对于燃烧了千年的熊熊窑火,景德镇人的姿态,已由曾经的“不自信”,转变为积极的自强与奋进;千年陶瓷文化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千年窑火,终将不熄。

     

        场景一

     

        地点:景德镇新都陶瓷园诚德轩  人物:苏元阳  关键词:品牌

     

        走进诚德轩,古朴的原木制展示架上,摆放着精美的青花陶瓷茶具。记者低头看了一下价签,“清明上河图”茶具208000元。记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问公司董事长苏元阳,是这一架子摆的茶具卖这个价钱吗?

     

        “不,就这五件。”苏元阳指着一壶四杯说:“而且,这一套已经订制出去了。”

     

        “这个价格最低能打几折?”记者问。

     

        “诚德轩所有的产品都没有折扣,全国统一价。”苏元阳很有底气地说:“我们的每一款茶具都是限量生产,而且只会不断升值,绝不打折。”

     

        “你们怎么卖得这么贵?”记者脱口而出。

     

        苏元阳笑着说:“我们的每件产品,既是生活的实用品,又是工艺收藏品,我们是按照国内的顶级品牌,甚至奢侈品牌来打造的。”

     

        诚德轩和许多陶瓷茶具厂一样,前店后厂。不同的是,从软软的泥巴到拉胚、利胚、绘画、上釉、烧制的所有工序,全部是手工完成。“我们的作品和许多奢侈品的制作相同,是纯手工的。”

     

        穿过苏元阳的办公室,另一扇门打开后,一墙之隔的房间竟然是画工车间。房间一尘不染,工人都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他就是‘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师。”指着其中一个小伙子,苏元阳说:“他是我的‘上帝’。2005年我看他线条画得好,就选中了他。他能在4个杯子上画一整幅的清明上河图。现在客人都点名要他的作品。”

     

        只见这个戴着耳机听音乐的小伙子正在一个手掌可握的茶杯上不打底稿,一笔一画地描绘着这幅传世名画。

     

        “你一个月能画几件?”

     

        “一年能画4套。”小伙子笑着说。

     

        记者拿起桌上的另一件茶杯,细细看过,人物形态及表情栩栩如生。杯底描着他的名字“刘震”。

     

        “像刘震这样的精英人才您给多少工钱?”记者边走边问。

     

        “年收入20多万元,弹性工作一天6小时,不用加班。”苏元阳说:“正因为我给了他创作的空间,所以别人四五十万元也挖不走他。他是我创造的一个奇迹。”

     

        “是啊,画得如此好,卖得如此贵,他也用技艺给你创造了奇迹。”记者由衷地感叹道。

     

        “你们的产品卖得这么好,附加值这么高,就不怕别人学你们吗?”记者问。

     

        “不怕,因为没人做出我们这样的质量,也没人能复制我的文化内涵,更无法跟上我推陈出新的步伐。”对此,苏元阳十分自信。为了做出顶级产品,诚德轩自主研发泥、釉料配方,每月研发的新品不少于5款。

     

        在选瓷车间,记者看见工作人员从众多精制的产品中挑出几件摆在旁边。“这些是不合格的吗?”记者问。

     

        “不是,这些留下,其余全砸掉。”

     

        为了保证每一套茶具都是“零瑕疵”,诚德轩在精选产品过程中,只留下完美无瑕的30%的产品,其余通通砸掉。

     

        “这太可惜了吧。”记者说。

     

        “做品牌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苏元阳说,诚德轩的品牌是砸出来的。为了传承景德镇这座瓷业高峰的最高水平,我们必须这样做。

     

        在正对着店门的墙上,一块牌匾上写着“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2003年不足十人的小厂起步,到如今中小企业的“创业之星”,诚德轩做到了。

     

        场景二

     

        地点:景德镇市雕塑瓷厂  人物:徐靖  关键词:创新

     

        新旧交替的红墙碧瓦,错落有致的工业厂房,风格各异的陶吧作坊……昔日的雕塑瓷厂改制后成为景德镇首个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里,与你擦肩而过的,很可能是某位雕塑大师或者陶瓷世家传人。

     

        “今天的景德镇已成为国内外陶瓷界朝觐的‘圣地’。”迎面向记者走来的徐靖是雕塑瓷厂设计师,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已在当地小有名气,是景德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艺美术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近几年,他创作了《上学去》《春山》等一批以景德镇传统的青花陶瓷为基调,融入综合装饰技巧的创新作品,为千年景德镇陶瓷文化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一路走过,大师设计室鳞次栉比。徐靖对记者说:“在这里,除了名人作坊外,你可以找到各种风格的陶瓷文化创意实体。”

     

        乐天陶社、冰蓝公社、慕念瓷、殷陶坊……各种“先声夺人”的创意作坊入驻其中,与大师为邻。

     

        “你看,这铺地的砖原本是烧窑用的,在1300度的高温下反复烧制,密度和瓷器一样硬,如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徐靖对记者说,窑砖盖房、铺路是景德镇独特的一景。

     

        在雕塑瓷厂,除了有来自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等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有来自国内的民间艺人,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陶艺家。不同风格的陶瓷文化与创意都可以在这里碰撞。

     

        “这里就是制瓷天堂。”来自荷兰的女设计师弗克吉尔毫不掩饰她对景德镇的喜爱,她端着设计好的花瓶准备拿到车间上炉烘烤。由于这里有完备的瓷器生产配套流程,所以“漂”在景德镇的设计师可以很轻松地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东西。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码头城市,有很强的包容性。”徐靖说,十年前,雕塑瓷厂生产的作品有极其鲜明而统一的风格。在陈列室,他指着雕塑《降龙仕女》对记者说:“这是厂里的泰斗曾山东老先生的精品力作,那时都是师傅怎么做你怎么做,人人都在模仿他。”

     

        “现在,创意园里的作品百花齐放,代表着景德镇陶瓷生态的多样性。”徐靖领记者走进国际陶艺中心,这里刚举办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工艺美术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人才是景德镇创新的基础。这里的学院派设计作品常常会让人眼睛一亮,显示出年轻人很强的创新后劲。”

     

        场景三

     

        地点:景德镇国窑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  

     

        人物:李胜利  关键词:传承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的半身彩色陶瓷雕塑,时代特征鲜明。馆长李胜利40岁出头,很清瘦。

     

        “为了办这个民间博物馆,他卖了酒店和其他的产业,人也瘦了30斤。”李胜利的爱人梁珏对记者说。

     

        “在景德镇,李胜利可以说是新闻人物。”同行的景德镇市宣传部副部长曾桂保说,他当过宇宙瓷厂的工人,后来下海经商。2000年,他开始收藏建国后景德镇十大瓷厂的瓷器,到了痴迷的程度。

     

        “当时很多收藏仿古瓷和现代大师瓷的朋友都在嘲笑我,说我收藏的东西没价值。而今十大瓷厂的瓷器收藏者越来越多,价格也一路上涨。”李胜利说。

     

        “十大瓷厂”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景德镇崛起的建国瓷厂、人民瓷厂、光明瓷厂等十几家国营陶瓷企业,他们曾承制国礼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专用瓷等。十大瓷厂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转眼成为了灿烂的历史。

     

        2010年10月,占地2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在市中心开馆。馆内摆放的每一件瓷器,李胜利都能讲出一段故事,说出它的特色——人民瓷厂的青花瓷最典雅;红旗瓷厂的釉中彩瓷最艳丽,雕刻瓷厂的人物最生动,为民瓷厂的“尼可松杯”曾风迷一时……

     

        “发现好的瓷器,他就睡不着觉,总惦记着要买下来填补一个品种的空白;一旦买下来后,他又兴奋得睡不着觉。”梁珏说。

     

        为抢救近五十年的“现代陶瓷断代史”,李胜利在抓紧时间采访拍摄十大瓷厂健在的老领导、老艺人、老教授。“要尽早将他们心中这段激情燃烧的历史留住,并传承下去。”李胜利用IPAD播放了一段自己拍摄的老艺人纪录片,“这位老艺人去年我去采访拍摄他的时候还健在,今年去世了,我要把这些纪录片保存下来,这是一段珍贵的史料。”

     

        离开博物馆之前,记者看到李胜利规划的“十大瓷厂”陶瓷复制基地模型。李胜利说,他想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春风,建一个门口能停车、面积更大的新馆,兼具教育展示、传承研究、文博研讨、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身,使其成为景德镇的一个新地标。(本报记者 胡晓军 郭丽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