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星期一

    以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刘云山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4日 03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园地的奇葩。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始终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内容,在扶持文学创作、培养文学人才、保护文学遗产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有力的支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取得历史性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关部门专门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制订下发《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意见》,出台了许多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和文化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广大作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文学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一大批反映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来,一大批富有才华的文学新人脱颖而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园地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为我国文化发展增添了生机活力。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共同奋斗成果的生动体现。借此机会,谨向长期以来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编辑家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讲话时强调,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传承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对于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少数民族文学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努力开创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情讴歌奋进前行的伟大祖国。文学艺术的本质,就是表达作家、艺术家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散失了思想灵魂,没有了价值内核,再华丽的文字、再新颖的形式、再娴熟的技巧,也很难留下长久的回味和深刻的印记。《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福乐智慧》等文学经典,都反映着各族人民的丰富情感和美好向往,表达着对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扬,都是心灵与生活的教科书,世世代代传授着真善美的根本价值。可以说,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展示崇高价值理想、追求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文学的价值,最根本的就在于不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和激励各族人民奋发前进。

        在领导各族人民长期不懈的奋斗中,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共同的精神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凝结了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理想,为推动文学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引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思想指南。我们的少数民族作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自觉贯穿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审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充沛的理想激情和审美的艺术想象,讲述伟大时代的动人故事,讴歌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描绘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心。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民族文学的光荣传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一直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品格。要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唱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主旋律,生动鲜活地反映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和精神,谱写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新篇章,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积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充分展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大众,汇聚起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生动描绘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鲜活实践。文学艺术的源泉是人民、是生活。坚持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表现主体,描写人民群众生活、反映人民群众心声,这是社会主义文学的根本,也是广大作家的使命。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学传统,那些来自群众中的美丽神话、动人传说,那些源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人物形象、感人故事,无不激发着作家的创作灵感,滋养着作家的创造智慧。也正因为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扎根于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才获得了独特的魅力和恒久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心同行,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文学创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文学艺术之树才能保持常青。

        为谁立言、为谁服务,始终是文学创作必须回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衡量一个作家立场态度、价值追求的试金石。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上,每一个作家都应当保持思想上的清醒和敏锐,都应当保持行动上的自觉和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记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保持大众情怀、摒弃“小众”意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印,真正把服务人民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扬“走转改”精神,继承老一辈作家的光荣传统,以人民为师、与群众为伴,多到基层学习采风,多到群众中感受生活,体察民生冷暖、万家忧乐,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表现内容。即使是少数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作家,也不能放松深入生活的要求,也有一个在群众中不断丰富创作体验的问题。要充分发挥与少数民族群众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优势,坚持不懈地踏着各族人民的奋斗足迹,真实记录各族人民的心路历程,鲜活刻画各族人民的艺术形象,生动描绘各族人民的实践创造和精神图谱,以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服务人民群众、激励人们前进。

        三、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不断丰富文学创作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少数民族文学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保持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习惯。也要看到,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保持发展的眼光和前进的姿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学才能焕发蓬勃生机。在继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发展,始终是文学创作、文化发展的基本法则,也是一个作家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贵在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树立原创思维,激发创造活力,不断保持和发展文学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民族风格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鲜明标识和独特优势,少数民族作家离不开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离不开自己的精神母体。要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挖掘丰厚的民间文化遗存,从中获得独特的生活启示,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的脉络、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为各族人民写心、为中华民族立传。要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时代前进的大背景中审视自己的创作,以自信、开放、包容的胸怀吸纳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对时代精神、时代脉动作出自己的文学表达。要锐意探索既有民族特色又具现代气息的表现方式,努力实现民族情感的超越和视野的拓展,大力推进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积极促进题材、体裁、风格、样式的多样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学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在把握时代节拍中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进步,把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文学成果展示给世人。

        四、坚持勇攀高峰的文学追求,以更多优秀作品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瑰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水平最终体现在文学精品上,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的成就最终靠作品说话。通观中外文学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传世之作,凡是千古名篇,必然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倾注全部心血的结晶,必然是孜孜以求、精心打磨的结果。文学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只有秉持高远的文化理想、文学追求,矢志不渝、千锤百炼,才能收获最后的辉煌。这些年来,我国文学作品的数量极大丰富,但相对而言,精品不够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推出更多与伟大时代相称的文学精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事业的紧迫课题,也是包括少数民族作家在内的每一位作家应当担负起的重要使命。

        时代呼唤文学精品,人民期待更多的文学佳作。一切有追求、有作为的作家,都应当志存高远,按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要求,履行自己的创作使命,进行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多出精品、多出佳作上下功夫,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力攀登。要善于学习、善于积累,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自己的创作视野,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争奇斗妍的民族民间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中吸取养分,不断增强艺术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要发扬潜心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了寂寞、抵得住诱惑,辛勤耕耘创作园地,不懈进行艺术锤炼,用情、用心、用功去打磨精品力作。为文先为人,一个优秀的作家必然是德艺双馨、德才兼备。要恪守自己的艺术良知,保持崇高的精神境界,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社会责任贯注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之中,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以更多的文学精品留下属于时代的光辉印迹,展示人民作家的良好形象。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离不开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规划、完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学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尊重文学创作规律、尊重作家的创造性劳动,关心爱护少数民族作家,同少数民族作家深交朋友,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帮助、生活上真诚关怀,多办实事好事、解决实际问题,为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充分调动广大少数民族作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国作协是党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中国作协把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的重要工作,真抓实干、富有成效。要坚持以科学理论的指导,认真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引导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提高思想理论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学养,不断推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精品。要深入总结经验,不断拓展文学人才培养渠道,继续办好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研讨班和民族地区作家班。要注意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学评论工作,通过积极健康的文学批评,更好地引导创作、引导阅读。要进一步办好《民族文学》汉文版和少数民族文字版,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的创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学发展,做好少数民族文字和汉文的双向文学翻译工作,促进各民族文学交流交融、共同进步。

        各族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进行着新的伟大创造,中国文学正迎来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时期。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9月20日在同出席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