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3日 星期日

    华中科大: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3日 01版)

        建校60年来,华中科技大学走出了倡导“绿色教育”的杨叔子、“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同济医学活化石”武忠弼;此外,“五十载坚持把科研写在工厂里”的段正澄等20多名院士、打破百年物理定律“黑体辐射定律”的陈刚都在这里留下了求学、执教的身影。

     

        60年的华科,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开放,初展“科研之翼”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2008级本科生张璐璐和张强的毕业设计,是在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完成的。

     

        “这是国家的重点实验室,能在这里完成毕业设计,真的是‘优待’。”张强告诉记者。在华科,享受这样“优待”的学生不在少数。

     

        “实验室建立以来,每年都会接纳本科生做毕业设计,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各类课题。”实验室主任杨德先说。2006年,学校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要求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向全校各层次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大项目或小课题的研究。“开放式”的办学,让许多本科生可以在各级创新平台上初展“科研之翼”。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说,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实施“开放式”办学方针,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本科教育。

     

        “特区”,塑造拔尖人才品格

     

        2008年9月,由华中科技大学与业界共同创办的“启明学院”诞生。它与学校2007年创建的创新研究院共同成为华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两大“特区”。老师们说,启明学院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自主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除了创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特区”,学校还设立了学生思想建设的“特区”,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5年来,启明学院共有127名学生分赴都江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别山区等地,为当地做出20余套城镇总体规划或新农村规划方案。

     

        “真正的拔尖人才不仅要有一流的科研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学校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目前,“党旗领航工程”、“红色寻访”、“衣援西部”等活动已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创业,“孵化”业界精英

     

        在广东东莞市松湖烟雨风景区里,不少游客“开着”代步机器人四处游玩。这个机器人形状的交通工具名叫“易步车”,它的主要发明人是华中科技大学2004级学生周伟。

     

        易步机器人的成功研制,使“创业”的梦想在周伟心中生根发芽。在学校的帮助下,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积极为代步机器人的孵化和投产牵线搭桥,使他和同伴的科研成果“Robstep易步车”成功转化成热销产品。

     

        在华科创新创业氛围的孕育下,学校先后走出了百纳信息公司创办人杨永智、上海翰纬咨询公司创始人左天祖等一批业界精英,成为了华中科技大学亮丽的“名片”。

     

        近年来,华科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支持、服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目前,华科校团委共接纳学生创业企业30余家,专设大学生创业基金,提供3000平方米的免费创业空间,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周前进 范 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