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3日 星期日

    文化强市百城行(67)

    文化强市的“晋中范本”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3日 04版)
    乔家大院
    文化地标 平遥古城

        ■晋中市委书记张璞: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晋中最大的“富矿”,挖掘文化资源,推进科学发展,昭示了晋中大地上的“文化觉醒”。

     

        ■晋中市市长吴清海:文化是晋中的一大优势和一张名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一优势做得更大,把这一名片擦得更亮。

     

        主持人语

     

        作为晋商故里,这里曾创造过“海内最富”的经济奇迹;太行山上,流传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指挥的传奇故事;昔阳的大寨村,曾高高擎起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山西省晋中市正以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为基点,着力复兴着曾经的辉煌,并散发着现代的光芒,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与向往。如今,她正在全力以赴实现着一个叫作“文化旅游名市”、“晋商文化复兴地”的梦想。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走进山西省晋中市。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毋庸置疑,山西晋中曾经是一颗亮丽夺目的文化星辰。她集聚着华夏文明孕育五千年的精魂,散发着中华文化辉煌而灿烂的光芒。儒学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多元互融的文化凝聚出璀璨迷人的魅力;介子推、祁奚、王维、罗贯中、祁隽藻、雷履泰……这是她引以为傲的闪光点。连著名学者冯骥才都感慨晋中文化资源的深厚浩淼,他说:“晋中的每一粒砂子都含有文化。”

     

        如今,文化复兴、文化强市的交响乐,正从太行山麓到汾河谷地轰然奏响,文化之光正在使这片土地充满了更加迷人的魅力。

     

        文化热土在传承中繁荣

     

        自不必说,以“日升昌”票号为代表的山西票号,曾“汇通天下、贸迁四海”,“执全国金融之牛耳”。承载着晋商文化丰富内涵的“四大城”(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祁县历史文化名城、太谷城和榆次老城)、“六大院”(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太谷孔祥熙宅院),成为先辈留存的辉煌凭据。

     

        也不必说,晋中作为老革命根据地,传颂着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指挥的传奇故事,诉说着军民团结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和永恒主题。新中国成立后,昔阳的大寨村,更成为当时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晋中还是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散地,“寒食节”发源于介休,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于和顺,左权小花戏、祁太秧歌、榆社霸王鞭等民间文化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那一座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矗立在城市黄金地段,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文艺演出精彩不断,数以百万计的市民参与广场文化;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就让人目不暇接、数不胜数。一项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的铺开和推进,都成为能够托起晋中325万人民梦想与追求的一个承载,把人民群众日渐渴求、日趋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渐次点亮。

     

        著名学者冯骥才在考察研究了晋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后,这样评价:“文化和文明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此时,我感受到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美的传播、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文化强市构想逐渐实现

     

        晋中,正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绚丽蝶变。

     

        晋中目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城市水平。由源远流长的历史原点出发,晋中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标尺:“十二五”时期,晋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确保6%以上,力争实现8%,文化强市建设居全省领先地位。

     

        文化产业成为晋中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深圳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晋中市产业项目受到投资商青睐,榆次区、介休市、太谷县的三个项目签约24.596亿元,占到全省签约资金的近三分之一。列入今年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的8大类46个项目,总计投资达21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0亿元。

     

        文化产业的重量级项目相继落地,全面壮大了产业规模和实力:总投资4.7亿元的《印象平遥》项目,不仅是我国北方第一部“实景”演出项目,也是全国第一部以城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榆次区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大寨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总投资3.6亿元的寿阳鹿泉山寿星文化旅游区项目、总投资66亿元的灵石石膏山风景区项目,以及寿阳祁隽藻故里景区项目、太谷中医药博物馆建设项目等,形成晋中市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的新标志。

     

        文化与旅游比翼齐飞。晋中始终如一地将文化旅游作为产业来打造,不断开拓着新的天空。以古城、大院为主的古建筑文化,以砖雕、木雕、石雕为主的雕刻文化,以镖局为主的武术文化,以票号为主的金融文化,以介休绵山、灵石石膏山为主的山水文化,加上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无不让晋中旅游独树一帜。

     

        为了使晋中旅游更加饶有趣味,晋中对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清新活泼的左权小花戏、威风激越的榆社霸王鞭、直率泼辣的祁太秧歌等传统文艺节目,背棍、铁棍等传统社火活动,推光漆器、面食等传统技艺,通过演艺、参与性活动表现出来,让游客体味到了浓郁的北方民俗特色。

     

        2011年,晋中市继续领军全省旅游业。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581.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5.41亿元。目前,近20万“大军”从事着与晋中旅游密切相关的工作。晋中,已然位居中国最具活力的优秀旅游城市之列。

     

        文化精品缔造蓬勃未来

     

        我们需要打造怎样的文化精品?晋中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的脚步。

     

        一盎司创意可以裂变出无数奇迹。曾获“全国最佳创意城市大奖”的晋中,从来不缺少文化的创意——

     

        中国(晋中)社火节已成为响当当的文化品牌,成为孕育鲜活文化特性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域文化象征,连续数年的精心打造,它正向“中国的狂欢节”成功迈进。

     

        已成功举办11届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已然成为世界摄影界的“奥斯卡”,成为世界摄影人的向往。

     

        一部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便使晋商知名天下。这部电视剧还产生了超过4亿元的经济收入。

     

        正在打造中的左权花戏剧《太行奶娘》,塑造了一批在中国革命历程中肩负起养育八路军后代重任的伟大母亲,具有艺术的突破和历史的价值,被定为2012年山西省文化厅主抓的三大重点剧目之一。

     

        民间小戏太谷秧歌牵手西洋交响音乐,以《太谷秧歌交响组曲》的形式,演绎民族与世界之经典,诠释传统与现代之创新。这是晋中人的自信,这是山西人的骄傲,更是“文化强国”事业的荣耀……

     

        一个地方的文化精品,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实力,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创造力。近年来,晋中市文化精品层出不穷,被誉为奇特的“晋中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不但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成为对外展示城市风采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名片”。

     

        晋中的实践证明,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魄力,是最贴近民生的一种关怀。当文化被真正当作一面旗帜在一座城市迎风招展的时候,这座城市是有希望的,这里的人民是幸运的,这里的生活就会充满和谐幸福!

     

        图片均为裴晓军摄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通讯员 张志丽)

     

        专家点评

     

        著名文化学者 冯骥才

     

        晋中有厚重的文化,在这里,文化和文明显示了巨大的力量,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美的传播,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晋中市六大文化名片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平遥古城;

     

        ■明清晋商巨贾代表——晋商大院;

     

        ■全国农业战线的旗帜——昔阳大寨;

     

        ■红色圣地——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中国(晋中)社火节。

     

        晋中市八大文化品牌

     

        ■中国社火之乡

     

        ■中国清明(寒食)文化之乡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全国传统春节保护示范地

     

        ■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中国晋商文化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之乡

     

        ■中国化石文化之乡

     

        专栏编辑 杨 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