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2日 星期六

    书 评

    科学的光辉照亮人心

    ——读《岁月留痕》

    作者:王进萍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2日 07版)

        科学的探索和传播依赖于一个背对民众的科学家群体,他们的生命和热情更多地被消耗在那些在大众眼中冰冷的数字和公式中,他们的生活、感情和理念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悉。《岁月留痕》就是一本展现中国物理学界过去和现在风貌的文集。作为《物理》杂志创刊四十年代表性文章的集萃,尽管不够也无法全面,它们还是在最大程度上,历史性地反映了我国近五代物理学家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在这本书里,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物理学自身投射出的理性光辉,而且更能感受到物理学家人性的温暖、品格的高尚,以及没有完全被冰冷的逻辑语言所覆盖的火热的内心。《岁月留痕》不仅记载了几代物理学人在专业上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而且展示了他们的学术经历和探索真理的心灵历程。其中既有享誉全球的大家,也有默默无闻的学者,他们都以自身独特的视角和经历,讲述了一段段和物理相关的故事。这些文章,既是我国物理学专业研究领域的一流精品,也为物理学学术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物理》杂志创刊于1972年,在那个知识荒芜的岁月里,《物理》在介绍了我国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烙印。《岁月留痕》选入的《2.5埃分辨率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发表于1972年1月,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文革结束后,进入了科学的春天,《理论物理研究中应该正确对待的几个问题》等文章的面世,对当时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了解国际物理学的发展前沿成为重要的课题,《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相变和临界现象》《对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的一点猜想》等文章,则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岁月留痕》中几篇关于物理学史的文章,如《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和《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等,留下了周光召、赵凯华等众多学者的思想精华。沈克琦撰写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一文,则可对现在的物理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书中收录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黄昆和女物理学家王明贞、厚美瑛等人关于求学、治学的回忆,精彩而珍贵,对今天的青年学子也定会多有启迪。此外,书中不仅展现了物理学家们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展现了他们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艺,如胡宁的诗作和胡宁、宋菲君的绘画等。这本书的丰富内容,不仅适合物理专业的人,对众多热爱科学的读者也大有裨益。

        《岁月留痕》收录的40篇文章,浓缩了《物理》杂志40年的精华,都是先由历届的编委们推荐,后经过该书编委会成员们反复斟酌而选定。在筛选的过程中,编委会成员又为每一篇文章写出了相应的推荐理由,指出其精彩之处,足见编者的良苦用心。书中大多数文章的后面还有作者自己撰写的一个补记,长短、内容也不尽相同,但都如同一个个旁白,或多或少能够引导读者回到文章发表当年的情境之中。书中收录的40篇文章中,已有11篇文章的作者逝世,他们留下的这些遗作,更显珍贵。

        今年适逢中国物理学会成立80周年.走过了80年艰难历程的中国物理学,正如中国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现在的学者不必再如他们的先辈们那样,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开展专业研究,也不需要再承担过去那些形形色色的政治运动的考验。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不再为科研经费的拮据而愁眉不展,并能够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信息传递的便捷。然而,信息社会也同样带来了浮躁的心态,许多人还是会感受到许多新的无形的压力。这个时候,读一读《岁月留痕》中这些科学大家们的文字,我们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找回失去的一些东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