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提出故宫应考虑将“宫”与“院”分离,新建博物馆专门展示馆藏文物,以及观众超承载量时应不再售票等建议。
9月20日,故宫博物院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对《建议案》中的相关建议进行了回应。院方表示,这些建议是北京市政协从保护故宫及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的,他们十分感谢市政协对故宫保护和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宫”“院”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误读
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组织对遗产地的定义和要求。所谓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不得改变文物的历史原状,要尽可能地保护文物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所谓完整性原则,则是要求将文物作为一个整体,保护不仅包括不可移动文物,而且还要保护可移动文物。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说:“故宫博物院的180万件文物藏品和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整体。藏品中80%以上是清宫旧藏,是与故宫的建筑、历史共同构成故宫文化的核心,也是保持故宫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核心。”据了解,故宫同时陈列的文物大约有1万件,但很多是原状陈列,比如太和殿里的陈设,件件都是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与原来的建筑和氛围在一起才更有尊严,也只有与其原有场所相结合,对参观者才更有意义。因此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密不可分,这就是宫、院一体的天然性、有机性和特色。”单霁翔说。
另一方面,这种宫院一体的特性一直被认为是故宫重要的遗产特色、文化标志,也是其之所以吸引全球目光的魅力所在。诚然,可利用空间有限、观众参观需求日益增长以及遗产保护之间确实有矛盾,但是,“将‘宫’‘院’彻底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一种误读,会损害故宫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院方指出。
院方说,调和“宫”与“院”矛盾的关键是,既保证故宫完整性,又能够增大展示空间、拓展保护空间。基于这一宗旨,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建立新院区的可行性研究。记者了解到,新院区有五项重点功能:一是为故宫大量珍贵文物提供充足的修复空间,让它们能够得到及时的、大规模的科学保护,以便更多地与观众见面;二是展示在紫禁城内不好展示或无法展示的特殊文物,如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单霁翔专门提到,届时还将把修复的过程,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也展示给公众,使大家直观地了解文物修复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这种展示并非是把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一股脑地都搬到新区来,而是有区分、有针对性的特殊展示。三,即将在端门和大高玄殿建设数字博物馆,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吸引更多有多样化需求的观众;此外,新院区还将承担故宫文化创意的研发与展示、宫廷园艺的培育与展示等功能。
故宫博物院负责人说,新院区的建立将为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古代宫殿建筑群,为科学、有机地将古建筑与宫藏文物一体展示,创造出有利的条件,这才是在紫禁城外建设新院区的目的所在。
参观故宫是刚性需求
针对《建议案》中建议对每年或者每天参观故宫的观众总量进行控制,超出承载量时不再售票,故宫方面表示,在目前的旅游形势下还很难实现,只能作为远期目标。
他们解释说,首先,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故宫博物院观众人数的迅猛增加,是社会发展环境造成的。逐渐富裕起来的广大民众开始纷纷走出家门,加入文化旅游大军。人们向往首都北京,到北京旅游往往首选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随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必将持续增长,这是难以逆转的趋势。
其次,故宫博物院去年就曾尝试过限流措施,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限制参观人数上限是8万,计划达到上限就停止售票。但实际上根本就无法做到,面对积聚在窗口不肯离去的观众,故宫只能继续售票。实践证明,在参观故宫刚性需求强烈的情况下,短时期内还无法采取硬性停止售票的限流措施。
除此之外,故宫也一直在尝试其他手段。比如加大提前预约售票的覆盖率,预约网购、分散购票,以期减少并最终取消现场售票;通过分时段售票,使观众能够较为平均、分散地入院参观,避免高峰集中时段的过度拥挤;加强与市旅游委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参观中旅行社的组织作用,通过设计专门的团队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增加淡季吸引力,实现“削峰填谷”;优化院内参观路线,由实行单向参观到进一步疏导观众在院内有序流动,实行重点区域限行、小循环等。记者注意到,故宫博物院现已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几条“游览推荐路线”,包括两小时、半日、一日游故宫的路线。据悉,更多有特色的参观路线正在设计中。
另一方面,增加开放面积也是疏解观众流过于集中的有效办法。随着古建修缮进展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逐步增加,待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开放面积会增加到76%,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达到8∶2。
(本报记者 李 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