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城市显得格外清亮。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了斑驳影子。从9月13日开始,从居委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会管理联动中心到志愿者服务中心,一连5天,记者穿行在上海市长宁区的繁华大街、静僻里弄,探寻社会管理创新为城区带来的澎湃活力,感受构建和谐社会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
2010年10月,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之一,上海市长宁区以“安全、稳定、有序、活力”为引领,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入手,创新管理,闯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区域化社会综合管理新路,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管理提供了“长宁”样本。
联动——50条热线变一条
上午8点,长宁区仙霞路迎乐路口有电缆被车带倒,一位过路市民马上拨打了“长宁市民热线”。接线员陈洁随即将信息转给市政工程管理署及电力抢修公司。下午1点13分,电缆修复。接到反馈,陈洁迅速致电市民告知处理结果。
大城小事每天都在发生:小区绿化被人为破坏,违章搭建影响生活,工地施工噪音扰民……遭遇突发事件该找谁?遇到相关单位“踢皮球”怎么办?
长宁的做法是,50个市民热线电话集中为一个24小时服务的“长宁市民热线(962347)”,将市容、公安、城管、绿化、街道等政府47家职能部门整合到一个平台,统一受理、分类流转、按责处置、限时办结。
9月14日,记者来到长宁市民热线的“大后方”——长宁区社会管理联动中心。迎面的宽大屏幕墙上,全区各街道、楼宇以及路口的情况一目了然。400多平方米的大厅中,几十位网格化管理员和热线电话接线员正在紧张忙碌地工作。
联动中心主任张红兵告诉记者,通过“主动”(网格化管理)和“被动”(热线电话)管理,我们要随时面对群众,既避免了“谁管谁也管不了”的尴尬,也可以在一个窗口解决好事情,实现“有诉求时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50个热线统一成一个,这是长宁整合资源,构建扁平高效“大联动”机制的探索之一,也是政府管理理念和方法深刻转变的一个缩影。
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耀新说:“城市管理对象的种类、数量纷繁复杂,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分散化、突击式的管理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必须对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
长宁探索创新的“大联动”模式,不仅实现了应急联动的“全天候”、“全覆盖”,也在政府各部门、各街道,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之间,实现联动强化合力,也大大激活了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主人”意识。
服务——“四医联动”收获感动
上午9点半,夏长荣来到仙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今年53岁的夏长荣是低保户,患有高血压、胃病,以前是能拖就拖,不敢看病吃药。加入长宁区“四医联动”项目后,老夏说:“现在敢去医院了,每年两三千元的医疗费,自付几十块钱就够了!”
“贫”、“病”往往相伴而生。社区困难人群,在医疗保障上需要政府更多扶助。
长宁区首创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模式,突破了传统救助局限,将民政特殊救济对象、低保人员、因病致贫人员等6类困难群体纳入其中,大大拓宽了保障范围。通过“集成”资金和服务,实现民政、卫生、医保、慈善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救助效能。
夏长荣是第一批享受长宁区“四医联动”扶助的困难居民,他说叶小璟大夫“比姐姐还亲”,从大病小病管到了日常保健。叶小璟是仙霞街卫生服务中心16位全科医生之一,目前,由她负责联系的“四医联动”病人有127位。
截至今年7月,长宁全区的“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已达93.7%,一批家庭困难的慢性病患者得到了及早诊治,也收获了温情和感动。与此同时,在上海率先打造“幸福养老指标体系”,将幸福养老量化;为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化结解忧的志愿服务工作室……创新社会管理,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管理和服务中长宁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融合——13把钥匙的背后
“我想从一串钥匙说起。”9月16日,在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潘东居委会,安徽人徐红艳掏出一串钥匙娓娓道来。她告诉记者,这串钥匙一共13把,只有1把属于她自己,其余12把是她从事家政服务的雇主家的,“钥匙虽小,但它们在我心中的分量沉甸甸的,是对我这个外来人的一份认可、一份信任”、“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大城市人口结构复杂,如何做好人口管理尤其是外来人口的服务工作,是摆在社会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长宁实有人口约74万,其中户籍人口约62.3万,约12万外来人口,境外人士6万多。长宁区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嘉禾告诉记者:“我们注重发挥‘数字长宁’优势,推进人群服务管理由一般人群向重点人群、特殊人员进一步细化深化,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城区管理的科学化,必须建立在人口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上。在华阳路街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国庆向我们现场演示了长宁区实有人口信息系统的录入和查询,围绕一个人的信息字段项从原来的22项扩展到200多项。
有了覆盖全区超过800万条人口数据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基础信息平台”,如何用好更为关键。为此,长宁区建立了“电子日志”制度,街道、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走访5户居民,并将被访者基本信息在线记录保存。这种制度将街道、居委会干部工作人员与社区所有居民紧紧“连”在一起,让新上海人爱上上海,让上海人更爱上海,大大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社会管理创新,最终目的是什么?长宁区委书记卞百平说:“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另一方面,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归根结底,就是致力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张炳升 曹继军 颜维琦 王昊魁)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