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0日 星期四

    话发展 说变化·迎接十八大“走转改”大型采访

    为了城市更美丽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0日 09版)
    近年来,上海长宁区创新社会管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双翼齐飞”,综合实力居上海市中心城区前列。图为长宁区居民在社区公园里“练嗓子”。胡金喜摄
    本报记者张炳升(中)、王昊魁(右)在长宁区仙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沈晔。

    本报记者 颜维琦摄

        采访手记

     

        从北京到上海,一场细密的秋雨迎接了我们。一到虹桥机场,上海的同事就告诉我们,脚下就是长宁了。

     

        “大虹桥”快速进出的物流,还有巨量的信息流,向我们展现着这座城市令人瞩目的速度和发展潜力。长宁区是上海中心城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门户,近年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双翼齐飞”,综合实力居上海市中心城区前列。2010年12月,长宁区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列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综合试点地区之一。

     

        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时刻提醒我们:社会要和谐,管理须创新。在人口聚集的现代化大都市,人口结构复杂,文化多样,利益诉求多样,都给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在哪里?如何调动不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集聚资源,强化合力?如何依靠“民主、法治、科技”的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长宁的创新实践给我们以启迪:从政府的顶层设计,到各部门、各单位协同联动,从培育社会组织,到全民积极参与,汇聚各方力量,一个“安全、稳定、有序、活力”的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才有坚实的支撑。

     

        场景一

     

        地点: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人物:沈晔  关键词:健康守护人

     

        “您和戈海珍医生签约后,戈医生会帮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调整诊疗方案,进行全程健康管理。”长宁区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晔,拉着李阿婆的手,耐心地向她解释如何与家庭医生签约。

     

        9月18日早9点,长宁区芙蓉江路140号的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一楼大厅中间位置的服务台前排起了长队,挂号、取药窗口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沈晔与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蓓燕在各诊疗窗口来回穿梭,不时停下脚步为社区居民解疑答惑。

     

        做事麻利、干练持重,是35岁的沈晔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鼓励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通过医生科学、合理指导,让更多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降低疾病发生率。”沈晔说。

     

        2011年,为方便居民就诊,仙霞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推行“预约门诊”,居民预约后,医生电子系统会显示并优先安排该居民就诊。据统计,自今年6月以来,共有4120位居民享受“预约门诊”服务,履约率超过90%。

     

        “中心力争当好居民‘健康守护人’、‘医保守门人’。”沈晔说,“在贯彻执行上海市、长宁区等有关医疗政策的前提下,和我们围绕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开展工作,尽可能满足居民医疗需求。”

     

        其实,早在2005年8月,中心就开始探索全科医生的运行模式,组建了4个团队,每个团队服务五六个居委会,将中心的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变医生被动坐诊为主动上门服务。根据不同患者人群,定期开展健康随访。“这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也多了一个守护健康的伙伴。”张蓓燕说。

     

        “逐步探索‘医保守门人’作用,即居民生病时凭医保卡,通过签约服务,首诊选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规范病人诊疗行为。即使定向转诊,家庭医生也可参与管理病人医疗经费,避免过度或重复检查。上级医疗机构及时将病人诊疗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为家庭医生制订下一步诊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张蓓燕补充道。

     

        看着一楼大厅有序就诊的居民,沈晔觉得很欣慰:“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中心日门诊量约1200人次,由于开展了预约门诊,居民分时间段就诊,所以不感觉拥挤。”2011年,中心全年总诊疗人数达30多万。

     

        “下一步,中心将努力实现全科医生向家庭医生转变。”沈晔告诉记者,中心现有16名家庭医生,今年底还会增加4名。到2016年,力争实现街道每户家庭都有一名家庭医生的目标。

     

        场景二

     

        地点:长宁区华阳街道潘东居委会  人物:张正秀  关键词:关爱

     

        雨露惊秋,金风送爽。9月16日,长宁区华阳街道潘东居委会主任张正秀,带着牛奶,敲开了安化路333号陈越潮的家门。

     

        “陈老师,您身体还好吧?”张正秀问道。57岁的张正秀,中等身材,心直口快,热情和善。

     

        “小张,你那么忙,很辛苦,怎么又来看我了?”陈越潮问道。今年86岁的陈越潮,前两年患上了冠心病,身体虚弱,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张正秀隔段时间就来看望他。

     

        “您好好休息,保重身体,有事给居委会打电话,我们会及时提供帮助。”15分钟后,张正秀起身告别。

     

        “建设大上海,每个人都得出力。”回到位于武夷路337弄25号的潘东居委会,张正秀告诉记者。近年来,居委会紧紧围绕“凝聚力工程”为主线,以走访、慰问、服务为目的,将楼组党建和党活动小组长、居委会条块干部有机结合,在走访中采集信息,在采集信息中提供服务。

     

        “人是平等的,要一视同仁。外地人是新上海人,他们的贡献和热情一点不比本地人差。”张正秀介绍,来自安徽铜陵的新上海人徐红艳,听说居委会有“千万人帮万家”募捐活动,当场捐了100元。“人家靠打工维持生活,房租、小孩上学压力那么大,还能有这样的爱心,让人感动。”

     

        张正秀说,她最想做的事,就是尽可能为新上海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上海。为此,居委会举办纳凉晚会、发放上海世博会门票、公交卡,新上海人生孩子坐月子,居委会都会按照上海的传统习惯,送上20个鸡蛋,两条鲫鱼……

     

        “生活在潘东居委会,有一种温情和亲情在流淌,有一种爱心和关心在传递。”来自安徽芜湖的初二学生小沈家庭困难,今年暑假参加区里组织的“上海一日游”活动,还得到区关工委、华阳街道帮困救助500元的“关爱基金”。他的爷爷奶奶感动不已,主动承担起打扫楼道的任务。

     

        偶尔也有不和谐的小插曲。今年5月,辖区内某外籍人士经常半夜吵扰,张正秀得知后,马上将问题反馈给华阳街道综治办人员,在出入境管理服务站的帮助下,这位终止劳动合同的外籍人士被遣送出境。

     

        “我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张正秀说,居委会的6名工作人员分别负责民政、计生、卫生、治保调解、文教宣传和妇女工作,组成了一个有力的团队。

     

        记者离开时,抬头瞥见居委会墙上的锦旗,“关爱居民,服务人民”八个大字,熠熠生辉,分外夺目。

     

        场景三

     

        地点:长宁区志愿服务中心  

     

        人物:倪鹂鸣  关键词:志愿服务

     

        9月14日,下午3点,上海兰恒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的员工小王、小李走进长宁区志愿服务中心,两人在中心主任倪鹂鸣的帮助下,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志愿信息注册。

     

        今年52岁的倪鹂鸣,当过工人,做过党建工作,始终对志愿服务事业“一往情深”,两年前退休,又被返聘到志愿服务中心。“今年6月中心成立以来,每天都有新的志愿者加入进来。这里就是志愿者共同的‘家’。”

     

        位于华山路1682号的长宁区志愿服务中心,大厅宽敞明亮,迎面墙上绿、蓝、红三色构成的“心”字周围贴满了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崇尚文明、遵守公德的照片。拾级而上,志愿服务中留下的灿烂瞬间组成了一面难忘的笑脸墙。

     

        倪鹂鸣告诉记者,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长宁一张最亮丽的名片。通过虹桥志愿服务网和遍布10个街道(镇)的志愿者协会分会,长宁凝聚了9万多名志愿者,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2%。

     

        由中国、法国、塞尔维亚、印度、以色列等国组成的“小语种志愿者队”,已成为长宁区外籍志愿者服务的品牌岗位;以白领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与孤寡老人结对帮扶;老年志愿者活跃在治安巡逻的第一线;中学生志愿者,在环境保护活动中出类拔萃;外来建设者,也积极开展残障人士救助……说起这些,倪鹂鸣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长宁区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三关爱”主题,不断加大志愿服务项目开发力度,逐步形成关爱特殊人士服务、医疗服务、法律服务、心理服务、传播文明风尚服务、家庭服务、环保服务、大型项目服务、其他服务等10大类36小类、近千项志愿服务项目。

     

        “一个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志愿服务氛围正在长宁显现。”长宁区文明办主任、区志愿者协会会长宋慧说,全区志愿服务已实现社会化招募,志愿者可在线浏览志愿服务信息,根据个人喜好和专长选择项目类型,直接与项目方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志愿服务效率。

     

        我志愿,我快乐。“想到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别人,能和那么多有爱心、善良的人一起共事,就非常开心。大家一起努力,能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和谐、更美丽。”倪鹂鸣说。

     

        (本报记者 张炳升 曹继军 王昊魁 颜维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