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十年跨越不寻常

    ——记党的十六大以来军队后勤建设成就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19日   01 版)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军后勤成功探索出一条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提高后勤核心保障能力的跨越之路。如今,在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我军后勤保障体制开始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开始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开始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开始向科学化转变。

     

        一体化“联”出保障力

     

        三军联勤,是未来战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军后勤几代人的宿愿与追求。

     

        2003年,以“军区联勤”体制为基础,我军着手探索进一步推进一体化保障的途径和模式。2007年,济南战区正式实行大联勤体制,实现联勤机构三军合编、保障实体统管共用、供应保障统一组织、后勤管理分工协作。

     

        10年来,随着一体化保障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军后勤力量、战储物资、后勤训练等保障力生成要素的建设与改革,开始焕发出蓬勃生机。

     

        军兵种专用物资和新型主战装备维修器材储备,由单一的实物储备向实物储备、经费储备、依厂代储和纳入国家储备体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转变,实行标准化包装、基数化储存、信息化管理和野战化保障,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战备物资储备体系。

     

        全面启动后勤训练等级评定,实现后勤训练考评抓手“从无到有”、考评体系“从分到统”、考评质量“从低到高”的跨越。

     

        社会化“融”出保障力

     

        依托社会力量办后勤,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

     

        短短10年时间,我军社会化保障从非作战部队延伸到驻大中城市的作战部队,从注重生活保障、常态保障延伸到应急应战。全军先后有1600多个单位、60多万人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5200多个营区实行地方物业管理,近4000个单位的油料供应实行社会化保障,小远散单位的16万军队人员门急诊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障,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我军保障摊子得以大幅收缩,保障质量实现大幅跃升,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总后勤部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在地方建成一批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保障基地,涵盖军用食品、药品器材、工程机械等多个领域。

     

        信息化“撑”起保障力

     

        纵观历次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多国部队运用陆、海、空、天作战平台,实施远程精确打击,清晰地折射出这些强大“火力”背后的强大支撑——信息化保障。

     

        10年来,在军事需求的牵引下,我军坚持科技兴后勤战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使信息化成为后勤保障力的倍增器。

     

        坚持按“路线图”和“工程化”方法实施,统筹后勤信息基础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建设,后勤信息化综合集成效果显著。

     

        ——全军后勤数据中心建设全面启动,总后一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和大单位二级数据中心建设有序展开;

     

        ——以“人员流”为重点,军人保障卡系统在全军普及应用,依卡管理、凭卡供应、持卡消费的新型供应保障模式基本建立;

     

        ——以“物资流”为重点,全军后方仓库、战储管理和后勤装备管理3个信息系统先行建设完成,后勤保障设施物联网建设也纳入日程,一个基于统一技术体制和集成运行平台,融合物资保障全要素、全流程的物资保障大系统正逐步建成;

     

        ——一体化指挥平台得到改进完善,在集训、演练等重大任务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后勤业务通用处理平台也正向全军团以上后勤部队全面延伸部署;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在军事综合信息网稳定运行;

     

        ——建设“军财工程”、“军油工程”、“军审工程”,“数字卫勤”、“数字营区”和“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并实现系统集成、内部融合。

     

        如今,我军后勤已构成单兵、营连、旅团、军师和战役支援5个层次的通用保障装备链条,以及军兵种3个专用保障装备系列;从单兵保障到战略战役支援保障,从舰艇物资补给、导弹阵地生活保障、生物侦测防护,到单兵防护伪装、工程抢修抢建,在重大装备系统和后勤保障关键技术上,均取得重大突破。

     

        科学化“管”出保障力

     

        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更不可能有战斗力和保障力。

     

        “十五”以来,全军后勤坚持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规划计划为主导,“按照一保战备、二保生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原则,逐步完善军事资源配置机制,不断优化军费投向投量,有力保障了战斗力保障力的提升;坚持抓好后勤供应保障标准制度建设,先后出台200多部法规规章,制定修改400多项标准制度,维持性经费和统配实物标准化供应率达90%以上;深化预算、采购、医疗、住房、保险等政策制度改革,集供应、消耗、管理于一体的后勤供应保障标准制度逐步完善,现代后勤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初步形成;坚持加强军队资产管理,建立形成了资产配置标准化、核算动态化、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调配与预算安排的“三化一统筹”模式;坚持不断强化审计监督,战备工程、武器装备、战备储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重大专项审计制度全面推行,全军重点项目审计覆盖率达100%。

     

        10年中,我军通过组织实施军队工资制度改革,两次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制度,并出台军人保险法,完善了军人伤亡、退役医疗、随军未就业军人配偶保险等制度,使军人权益得到最大的保障;我军军服全面走向系列化、功能化、人性化,军服保障水平跨入世界军队先进行列。

     

        后勤保障能力建设的成就,见证着我军后勤建设的时代巨变。但是,面对传统后勤与现代后勤之间诸多的矛盾与差距,我军后勤现代化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通讯员 隋 阳 邓 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