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9日 星期三

    用弯曲的身体挺起知识脊梁

    ——记山西平顺县虹梯关中心校槐树坪小学教师杨怀栓

    《 光明日报 》( 2012年09月19日   06 版)
    杨怀栓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照片)

        他在太行山深处的乡村从教28年,用自己半弯曲的身体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特意加高的讲台

     

        汽车绕过一道又一道山梁,来到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中心校槐树坪小学。一幢整洁的两层教学楼里,六名教师教着全校6个年级40多名学生,其中就有我们要找的杨怀栓。

     

        我们看到杨怀栓时,他正像个“木头人”一样,“蹭”着脚步,在讲台上给二年级学生上数学课,写完板书后连回头说话都非常吃力。

     

        我们注意到,在杨怀栓上课的教室里,讲台格外高。“以前教室里都一直放着一个特制的小板凳,写板书的时候,我得踩在板凳上,而且讲课时会经常摔跤,后来学校特意把教室的讲台加高了8厘米,方便给学生们在黑板上写板书。”杨怀栓说。

     

        杨怀栓是平顺县虹梯关乡槐树坪小学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从第一次站上讲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8个年头。

     

        1986年,他通过县教育局考试,转为民办教师。也就在这年冬天的一个夜里,他突然觉得腰酸腿疼,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下肢竟僵直得不听使唤。眼看到了上课时间,他硬扶着墙挪到树下,刚敲响铁钟,便再也支撑不住,摔倒在地上,直到学生来校上课时才把他搀到办公室。

     

        经诊断,他得的是强直性脊柱炎,已是风湿性高峰期,县医院建议他去长治治疗。治疗这种病不仅费用大,难度也大,对于每月工资只有45元的杨怀栓来说,根本无法承受。治疗了一段时间,他再也拿不出钱,不得不放弃治疗,这一放弃,就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

     

        “每当听到钟声,就会想到我的学生没老师上课,我如果不当老师,学生们又会失学的。”离开讲台,离开学生,杨怀栓感觉一天的时间是那么漫长。在家待了三个月后,杨怀栓不听家人和学校领导的劝说,让几个本家兄弟步行20多公里山路抬着他到了学校,站到了讲台上。“一上讲台,我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周、两周、一个月……病症越来越严重了,颈、胸、腰、双胯等处的关节越来越僵直,曾经1.72米的个子萎缩到1.55米,杨怀栓成了“木头人”。

     

        从此,杨怀栓也失去了坐的“权利”,站着吃饭、站着看书、站着备课、站着批改作业……由于双胯关节僵直,双腿也开始萎缩,迈不开腿,走路也由过去的迈大步变成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蹭”,不能坐就站着,不能躺就靠着。宿舍和教室仅仅10米的路上,杨怀栓要“蹭”6分多钟。

     

        二十八年的坚守

     

        虹梯关乡地处山西平顺县东北部的晋豫交界处。槐树坪村坐落在巍巍太行的崇山峻岭间,700多口人零散分布在羊角沟、西北沟、西沟、下滩、下河五个自然庄里,这里大山林立,沟壑纵横,杨怀栓就在这里出生长大。

     

        杨怀栓生于1962年,在家里排行老二。1981年,他高中毕业去省城太原学习无线电修理,回来之后在县城里开了一个小店维修家电,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次回乡探亲,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是二十八年前夏天的夜晚,晚饭后,他和村里人坐在村口的老树下聊天,正巧遇到老村长。老村长告诉他,孩子们上学太辛苦,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几里地外的不兰岩乡小学赶。“你是高中生,符合民办教师要求,要不就回来教教娃娃们吧,村里给你发工资。”“让我想想……”

     

        一席交谈后,杨怀栓辗转反侧一夜终于下定决心。第二天,他找到了老村长,答应回村当老师,村里承诺,一个月给他发30块钱,当做工资。

     

        在虹梯关乡,由于村落之间距离较远,一名老师维持一个学校的“单人校”很普遍,杨怀栓任教的槐树坪小学也不例外。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坐着十几个年龄参差不齐、分属不同年级的孩子,每天,杨怀栓都要同时给他们上不同的课。

     

        在那以后的二十八年里,杨怀栓几乎踏遍了虹梯关乡的每一所学校(其中大多是“单人”校),教遍了十里八村的每一个学龄孩子。天道酬勤,近三十年来,他所教班级每次考试成绩在全乡排名都是数一数二,在他所代过的400多名学生中,有20多人考上了各类院校。

     

        爱与被爱的幸福

     

        当老师二十多年,杨怀栓直到现在也没有一点积蓄,一家四口睡觉、做饭挤在三间小屋里。他的工作是在这个村、那个村之间不断周旋,不断更换,没有个固定住处,一般都住学校。难得杨怀栓回家团聚,小屋就不够住,两个孩子还要去老乡家里借宿。

     

        尽管家境贫寒,但杨怀栓还经常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给那些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的孩子垫支。“我家很穷,每次家里拿不出钱,凑不够学费,杨老师总是帮助我们,先用他的工资给我们交学费。”已经考入平顺中学的桑茂林告诉我们。

     

        正当杨怀栓生活、工作、家庭陷入困境时,有关部门考虑到他成绩突出,将他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县里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提议将他调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但他说他离不开山里的孩子,坚持去了河南和山西交界处的碑滩小学,那又是一所单人校,4个年级全归他负责。当地乡亲被他的精神感动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发地去帮助他,纷纷争着为他挑水、送菜、蒸馍……每当播种、收割时节,家长们义务组织跑30多里地去家里帮忙。

     

        2006年,组织上考虑到杨怀栓的身体情况,将他调回了槐树坪村。回到槐树坪村后,妻子可以照顾杨怀栓的生活,加上当地乡亲们热情帮助,杨怀栓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如今,在槐树坪偏远宁静的山谷中,杨怀栓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山里山外。他说,山里虽然寂寞,但是习惯了,就会爱上它,一辈子都不会离开……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