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又有40名西藏孩子乘坐列车穿越青藏高原来到湖南长沙望城一中学习。望城一中校长黄碧明亲自到长沙火车站迎接,当他和同事们看到又来了这么多西藏学生,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2002年学校接受西藏学生开始,共有177名西藏学生在学校求学,已毕业的85人全部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宗小宁同学还考上了北京大学。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走进宽敞明亮的301寝室,热水器、卫生间、电话等一应俱全。
18岁的高三学生德吉色珍说:“从来到望城一中第一天起,生活老师和班主任就像父母那样关心我们,到火车站去接,帮我们办报到手续,寝室里,被子、牙刷、牙膏、毛巾等生活用品都摆得整整齐齐。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像德吉色珍这样的孩子,是一群特殊的求学者,十一二岁就远离家乡,异地求学,初中、高中、大学往往都在内地度过。学校成立了西藏部,由专职老师全面管理。班主任和生活辅导老师有明确分工。藏族孩子的生活、学习全部都有专人管理和照顾。“要把学校营造得像家一样,让孩子们幸福成长。”校长黄碧明说。
“一对一”与“一帮一”
“如今,我已是高三学生。三年来,我在白纸上写下了太多的文字。同桌用他们地道的长沙话问我西藏冬季最低气温可以达到多少度,问我青稞酒是什么颜色,我一边回忆一边作答,同时问她长沙的臭豆腐到底有多臭,洞庭湖有多深。文化无界限,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结下了深厚情谊……”251班卓玛次仁满怀深情地这样写道。望城一中对西藏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措施,每个西藏学生与一个望城学生结对子,从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相互帮助。
325班的德吉色珍的对子是学习委员胡月清。德吉色珍的数理化成绩不太好,胡月清给她制定了学习计划,下课后,两人相互提问。胡月清从《读者》、《意林》等刊物选择一些减轻压力的文章,推荐给德吉色珍读。每天两人一起跑步,一起打篮球,德吉色珍给山南洛扎县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说:“胡月清同学待我比姊妹还要亲。”
望城一中还实行了老师与藏族学生的“一帮一”。米玛旺堆刚来时,上课老打瞌睡。谢新晖老师专门负责帮扶米玛旺堆。谢老师发现这是醉氧,从高原缺氧到氧气充足的地方,有一个适应过程。谢老师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帮助米玛旺堆适应环境,帮助他不再上课打瞌睡。米玛旺堆有什么心里话都跟谢老师说,比如他与爸爸两人因阅历不同而导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产生争论,他都让谢老师评说。他对将来的设想,也让谢老师帮助参谋。
引导的力量
“在祖国内地的生活与成长,使我们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经历。看到了祖国的辽阔与繁荣。通过对比,我也切身感受到了西藏在全国各地的无私援助下,人民开始脱贫致富,住进了新房。村村通公路,天路越过唐古拉,架起了西藏与内地的新桥梁,经济飞速发展,宗教文化繁荣,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一位西藏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
爱祖国,爱中华民族,是西藏学生的共同心愿,同时也凝聚着望城一中教育工作者的心血。
对于西藏学生,望城一中建立垂直管理系统。校长、副校长亲自抓,西藏部具体抓,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西藏生管理制度。学校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意识,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组织藏族学生利用假日或双休日参观韶山、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藏新生入学时,学校都要组织他们徒步14公里前往雷锋纪念馆,通过“看”“听”“记”“想”,了解雷锋的成长历程。把《像雷锋那样做人》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同学们续写雷锋日记,组织他们到光荣院慰问孤寡老人。四川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学校组织西藏学生看电视、看报纸,了解灾情,了解全国各地的支援,了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含义。藏族学生也纷纷捐款捐物,投身援助的行列。
(本报记者 唐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