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中国人熟悉焦裕禄,一是通过穆青写的发表于1966年《人民日报》上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是通过拍摄于1990年由李雪健主演的故事影片《焦裕禄》。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们面对由何香久创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问。当我们眼含热泪,读完这部长达40万言的长篇小说后,我们感到了生发于心底的深深的震憾。我们震憾于焦裕禄的人生原来是如此丰富,我们震憾于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具备的无与伦比的巨大容量和表现力。必须首先指出,《焦裕禄》是一部人物传记类长篇小说的杰作,它有力地强化了通讯和电影已经成功刻画出的人民的好书记、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的形象,同时,它又超越了通讯和电影的局限,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英雄的少年焦裕禄,一个足智多谋的青年焦裕禄,一个忠诚坚韧的焦裕禄,一个普普通通的担任着人子、人夫、人父、人友角色的焦裕禄。
小说从焦裕禄16岁那年开篇。此时,国家被外敌侵占,焦家家道中落,少年焦裕禄的眼前一片迷茫。打柴归村的焦裕禄遭到一鬼子兵的恶意挑衅,他被迫反抗,杀了鬼子兵的狼狗,又把鬼子兵扔进了山涧。焦裕禄被当成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嫌疑人抓进了监狱。焦父不堪忍受无望的生活选择了自杀。焦母葬夫卖地去赎儿子,儿子却被送到东北抚顺做了挖煤的苦役。在抚顺煤矿,不堪忍受日本人欺压的焦裕禄怒杀日本监工,在工友老洪的帮助下,21岁的焦裕禄逃回了山东博山老家。老家呆不下去,焦裕禄只好南下苏北给人当长工。
这就是少年英雄焦裕禄。他的这些遭遇,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很有代表性。
抗战胜利了,返乡的焦裕禄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跟着共产党走。从1945年秋到1953年春,焦裕禄由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年轻的团地委第二书记。这些年,国家经历了政权更替,年轻的焦裕禄在建立新中国、巩固新政权中屡建奇功。为配合山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焦裕禄和他的战友们深入敌后搞过情报;为支持淮海战役,焦裕禄参加了淮河大队南下河南,开始了远离家乡干革命的征程;为维护河南尉氏大营区的安宁,焦裕禄独自闯过匪穴,两放土匪黄老三,最终彻底根除了一方匪患……
这就是那个足智多谋的青年焦裕禄。从他身上,完全可以看出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1953年,新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建设的时期。组织上一声令下,已经有县团级职务的焦裕禄二话不说,带着全家离开了城市,去洛阳郊区担任新建大工厂洛阳机器总厂的团总支书记。在这样一个工厂里,焦裕禄一干就是9年。他像一块砖、一颗螺丝钉一样,一会儿被放到车间当主任,一会儿被拧到调度科当科长。1962年,中央决定大力发展农业,一纸调令,焦裕禄又带着全家回到尉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此时,当年他离开尉氏时的区财政助理,已经担任县长职务了。
这就是那个忠诚坚韧的焦裕禄。从这个焦裕禄身上,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雷锋的影子。正是因为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有无数个像雷锋和焦裕禄这样甘做螺丝钉的人,这个党领导的国家,才打下了后来复兴的坚实基础。
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的一年半,是他生命的华彩乐章。他用42年人生的最后一年半,自然而然变成了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他的这段人生历程,中国人已经非常熟悉。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小说里,这个时期的焦裕禄还是与穆青的通讯和故事片《焦裕禄》中的焦裕禄,有着不同的展现。小说中这个时期的焦裕禄,形象更加鲜活,血肉更加丰满,心灵更加深邃。这是因为小说用了很多的篇幅,详尽描绘了焦裕禄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友的生活状态。
长篇小说《焦裕禄》是一首感天动地的生命交响曲,因为它的出现,让我们已经熟知的英模人物焦裕禄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起来了,同时也更加可信了。这部小说中的很多段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它的出现,为英模类传记文学作品创作,树立起了一个新的标杆。我们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这本书,再次认识焦裕禄。
(作者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