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7日 星期一

    关注反美浪潮

    希拉里的悲哀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17日 08版)

        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等数名外交官遇袭身亡以来,中东地区的反美浪潮开始向埃及、也门、伊朗等20多个国家蔓延。“许多美国人都在问,事实上我也自问,怎么能发生这种事?在一个我们帮助实现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避免被摧毁的城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面对美国在中东地区面临的尴尬而又血腥的困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向美国民众摆出了一副惊愕而又无辜的神态。

        希拉里发出的疑问显然是装模作样的作秀,希拉里表现出的惊愕显然是对世人的欺骗。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美国政府高官应当十分明白,美国外交官在利比亚的“革命摇篮”班加西遇袭身亡以及随后在整个中东地区掀起的反美浪潮,是伊斯兰世界对外来干预势力的反击,是阿拉伯民众对“革命”和“解放”的反思,是美式民主输出体系的破产。

        作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当然十分明白,正在席卷中东地区的反美运动充分说明,美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中东政策正在急速走向失败。在华盛顿为利比亚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之后,利比亚人民为何会对美国的“帮助”做出如此决绝的表态?他们为何会把美国官员视为仇敌?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的《今日美国报》不明白,美国的老百姓不明白,而为了推脱责任,希拉里也只好说她也不明白。她可以指责美国大使遇袭身亡是恐怖分子针对美国的“精心策划”,但她恐怕无法解释,成千上万的阿拉伯民众何以走上街头,情绪激昂地表达他们对美国干预的不满。

        希拉里·克林顿当然知道阿拉伯的怒火不可能仅仅由一部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所点燃,她肯定也像那些精明睿智的美国分析家们那样清楚地知道,发生在“革命摇篮”班加西的袭击事件是“阿拉伯之春结出的苦果”。换句话说,就是“阿拉伯之春”成就了中东地区呈现的“美国冬天”。希拉里·克林顿肯定也会赞同英国《独立报》的观点——中东眼下的反美浪潮可以把“革命是对西方思想投下信任票的幻想”驱散。

        焚烧车辆,投掷石块,打砸美国使馆——中东示威者的怒火从哪里来?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的心里自然会有一套完整的答案。华盛顿促成了“阿拉伯起义”,挑起了当地各党派、阶层、部落之间的内乱,为确保自身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不惜让那些“革命后的民主国家”走向政治混乱、经济萎靡、局势动荡、看不到未来的悲惨局面。华盛顿在中东地区近年来实施的干涉政策是在给世界找麻烦。

        正如一些阿拉伯媒体所言,美国表面上是“世界警察”,而实质上是麻烦制造者,不断给世界的平稳发展添乱。美国赤裸裸的干预别国内政,以民主自由的名义残害生灵,以促成天下大乱的方式来谋取霸权。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美国一直奉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在所谓“普世价值”的掩盖下,耀武扬威,四处作乱,插手别国政治,践踏他国人权,使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深受其害。从前南斯拉夫空袭到伊拉克入侵,从阿富汗战争到“阿拉伯的春天”,美国就是要用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手段,推行其既定方针,以维护其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控制权。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美国血腥残酷的中东政策导致了中东地区的反美情绪和针对美国的暴力事件。希拉里·克林顿应当清楚,有多少善良无辜的利比亚民众在“革命”中被夺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中东地区百姓在“解放”中被赶出了家园。既然播种了仇恨的种子,就不必摆出错愕的神情去面对反美暴力行动的蔓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也是希拉里的悲哀。

        (本报记者 汪嘉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