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宪法法庭12日对35000名德国公民提出的诉讼做出判决,支持政府执行和欧盟签订的“欧洲稳定机制”(ESM)条约。这标志着欧洲稳定机制理论上的最后一个障碍已经消除。
从希腊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2009年底爆发以来,逐步演化成为一场欧元区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欧洲的信心危机。两年多来,类似此次德国公民诉讼的事件发生过不少,像希腊“全民公决”式的选举、欧盟多次因谈不拢而几乎夭折的峰会等等,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躲过恶劫。
除了有各方面竭尽全力的努力和不错的运气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使欧洲人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但切切实实发挥着魔力的“上帝之手”,使危机没有失控,这符合“欧盟向前走”这个大的基本原则。
甚至可以说,欧盟的有关领导人,在这双“上帝之手”的帮助下,正在努力“利用”危机,使其充分发挥“倒逼”的作用,让危机成为进一步深化欧盟一体化,其中主要包括财政-金融一体化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这就是为什么危机爆发两年多以来,为走出危机,欧盟领导层采取的“打补丁”式救市方案多,而“伤筋动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少的原因。分析人士认为,欧盟领导层当然也都认识到了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结构上、组织上和立法层面着手,以期着眼长远和未来,而非“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但是,就是为了能够让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为了让公众能够从正确的角度理解和认识欧盟进一步深化一体化的重要意义,为了从公共舆论到行政执行各个层面都能形成对欧盟一体化进程必须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原地踏步”更不能“倒退”的有利氛围,为下一步欧盟建设的进一步改革做好准备,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挽救危机举措和“零敲碎打”的改革。这样说并不是文过饰非,也不是“把坏事变成好事”,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根据。
首先,欧洲央行的作用得到了强化,在欧洲经济-财政-金融政策决策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从“不具备印钞职能”到承诺“无限购买国债”,欧洲央行角色的革命性变化和功能的飞跃,以前根本无法想像。其次,欧洲银行业联盟的计划,正在被认真地讨论,并将逐步实现,而不是像事先担心的那样,方案提出后被象征性地讨论后束之高阁。还有,在社会心理层面,欧盟各国居民,从未感受到“欧盟”这个从前若隐若现的机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如此不可或缺的角色。另外,绝大多数欧盟政治家和商界翘楚,从没如此切身体会到欧盟进一步一体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而活跃在各国政治舞台上的政党人物,无论在朝在野、无论政治倾向为何,也绝没有人再胆敢不把欧盟放在眼里、不把自己有关欧洲的主要政策主张作为宣扬自己、打击对手的主要利器;而有关欧洲社会高福利、劳动市场、税务等涉及千万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尽管困难重重,但毕竟已经开始谈论了,有些国家已经开始了实际操作。
危机爆发的两年多来,默克尔成功地使德国人接受了对他们来说不那么情愿的施救援助措施。当然,德国人也不能给希腊人开一张没写上金额的支票,任由希腊人挥霍。一个德国朋友对我说,他的一个希腊外交官朋友,在前不久希腊选举时,还兴致勃勃地乘机飞返希腊投票。这让我的德国朋友气愤不已:危机这么严重,希腊政府财政这么紧张,怎么就不能组织在国外的希腊人在当地使领馆投票?怎么就不能修改规定,禁止借投票之机公款旅行、探亲?“他们这花的钱,还不都是我们援助的?!”
另一方面,外部世界所了解到的,大都是希腊人对“紧缩”和已经开始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不满和愤怒,老百姓上街游行示威、政府捉襟见肘前倨后恭等情况下,其实还可以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希腊人对自己国家危急局势的认识更加清楚了,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本国与欧盟及其他成员国的关系看得更明白了,对欧盟之于希腊的重要性,认识也更明确了。这些,也可以说都是这场危机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 本报布鲁塞尔9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