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热迹象显现
2011年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12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606.78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至1万亿元人民币。
夺人眼球的利润,让各种“云计算中心”先后在各地开花。
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大一线中心城市,首当其冲地加入到“云中心”之战。上海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亚太云计算中心”,培育十家年经营收入超亿元人民币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北京的“祥云计划”力争到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深圳的“鲲云计划”是希望利用云计算平台服务深圳乃至全球的企业用户,力争将深圳打造成“亚洲信息枢纽中心”;广州也正在部署实施“天云计划”,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2011年5月,刚投资建成的重庆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迎来亚太地区最大的独立电信服务商——新加坡太平洋电信。根据协议,太平洋电信将投资1.5亿美元,建成太平洋电信在中国西南的首个世界级数据中心。同年7月,重庆市经信委发布消息:重庆已拟定了《云计算产业区域布局指导意见草案》,开始公开征集意见。据悉,重庆将打造“1十2十10”的云基地格局,到2015年,将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万亿元。
不仅如此,一些二三线城市也纷纷赶来参战。兰州市政府与浪潮集团签订协议,浪潮集团将在5年内投资20亿元,将兰州建设成为云计算西北中心;河北的涿州也宣布要投资50亿元建立云计算基地;河北廊坊润泽信息港被称为目前中国规划最大的云存储数据中心……
资料统计,各地已投资建成云计算基地中心超过10个,已有超过50个城市陆续开始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建设工作。
热闹的背后,泡沫也如期而至。据浪潮集团对全国数十个云计算中心的调查,很多地方投巨资建成了所谓的“云”系统,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各地云计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存在过热迹象。
“重硬轻软”的投入
在政策和投资的双向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裹挟着云计算概念等候融资,以便投身到云计算发展的热潮当中。
“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都开始接受云服务,今后两年云计算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张向东在互联网大会上预测。
不难理解,建设云中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充足廉价的能源供给以及广阔的消费应用市场。根据对具有一定规模的200多家1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的统计调查结果,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空间布局不合理,东、中、西部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资源上的限制是北京云基地面临的比较大的困难。”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昕告诉记者,“云中心的选址尤为关键,需综合考虑。比如国外一些大型企业的云中心一般建在能源便宜、气候寒冷便于散热的地方,这些地点的电价、场地成本、人力成本等都远远低于大城市。”
一位曾参与华北一个三线城市云计算项目评估的教授坦言,该市财政拮据,却计划5年内投资数亿元建设云中心:“规划对建设目的、好处、老百姓有何受益等应用问题却并不清楚。”
发展云产业应因地制宜。从能源保障上看,一台云计算服务器年耗电约5000元,要建一个100万台机器的中心,光耗电就要50亿元,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可能因此而背负沉重的债务。
“现在大家一窝蜂都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何应用与发挥效益成了薄弱环节。”姜奇平强调,要把握“抓应
用促发展”的方针,用应用落地推进理念的坚守。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提醒说:“发达国家在云计算方面的投入,软件与服务所占比例往往较大,硬件占比较小,在我国情况却相反,这是不对的,应当引起重视。”
“我国历来有‘重硬轻软’的倾向,在发展云计算的时候,不少地方采取先圈地、盖机房、买设备的老套路。这样容易做,又看得见、摸得着。但问题也很明显,因为在投入硬件建设时,没有考虑到今后为谁服务?提供什么服务?将来建成后就可能出现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的问题。”
据了解,云计算应用成熟的美国,在经历了需求暴增期之后,数据中心的数量从过去的1100个削减到现在的300个左右。
应用是最终目的
政策扶持的背后,是滚滚的商机。正是看到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发展势头,各地、各企业才一拥而上,但面对乱象,决不能因噎废食。
倪光南虽在采访中透露出担忧,但对行业发展的态势态度肯定:“从长远看,云计算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谁能在这一领域胜出,谁就有广阔的赢利空间。”
“云计算是新兴产业,无论是架构、技术、产品、标准等都还没有形成垄断,有利于后来者,包括中国企业在内,都可以追赶上去。1T领域的几次变革中,每次变革都会涌现出一批新兴企业,中国企业不能错过这次云计算变革的新浪潮。”倪光南指出。
在他看来,我国云计算目前已过了市场准备期,而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已普遍认可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将它看作是中国信息产业应当抓紧的机遇。
“在云计算领域,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可以取得较好的利润,这里的竞争比在PC(个人计算机)领域公平。我们希望,也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中国企业脱颖而出,在云计算领域为我国争得一席之地。”倪光南说。
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虽然目前云中心的建设是热潮,但从长远发展考虑,我国应该从现在起把应用作为发展重点,走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之路。
云计算所有的服务都要通过网络交付,提升网络带宽,完善电力、计算机网络、服务及基础设施重要性凸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电子学会大数据与云计算专题研讨会”上公开表示:“当前云计算的落地极为迫切且至关重要,可以先从关乎民生的五大应用入手,这五大应用包括位置云、教育云、健康云、安全云、社保云。而无论大数据还是云计算,其应用前提都是带宽的支持。”
姜奇平也建议打破云计算基础设施瓶颈,既要通过国家宽带战略,大幅加大带宽基础设施投入,又要推进电信改革,打破少数企业对云计算技术设施特别是互联网数据中心资源、小区接入资源的垄断。 光明网记者 张 薇 本报记者刘 茜
链接
云计算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云计算?简言之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计算机云,用户通过计算机、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再换个比喻,就是将1T基础设施(主要表现为计算和存储能力等)变为像水和煤气一样的社会公用基础设施,使超级数据中心成为1T资源和服务的提供者。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麦卡锡就提出了把计算能力作为一种像水和电一样的公用事业提供给用户的理念,这成为云计算思想的起源,而且很多属于其范畴的应用早已实现,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电子邮件。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也不会关心我们的电子邮件到底被存放在哪一台计算机中,我们知道的是,只要能上网,无论在哪里都能进入邮箱。
总结起来,云计算有两个特征:集中式服务;用户体验其需要的服务。
云计算的应用
《纽约时报》曾租用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花少量的钱,将其1851年以来的1100万份报纸转变成可搜索的数字化文档,存在亚马逊的云里,耗时仅一天。如果用传统方法,这项工作可能要数月才能完成。
对于移动互联网用户而言,云计算模式提供的服务具有诸多优势。如此之多的云计算应用,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基础架构即服务、数据存储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云安全”和虚拟化应用等内容。
“云”中的资源可以无限扩展,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任何一台个人电脑上的资源和处理能力,都无法同“云”相比,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可能会用“云”来代替个人电脑进行存储和计算,每一朵“云”,都植根在由几万甚至几十万台计算机、服务器组成的集群上,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连接到“云”。
当“云”遇到“端”
“云端”并不像字面上的含义那么简单,它其实有“云”、“端”两个概念,既涵盖手上的“小入口”,也蕴含着背后的大理念。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当“云”遇到“端”,也就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移动通信网路与互联网的整合,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小、计算和存储能力差的天生特质使它和“云计算”整合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2011年,国内各大相关公司都推出了云计算和云服务,云计算主要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以下三方面的服务:移动办公、云同步,随时随地使用各种终端接入办公平台;移动云存储,无论是国外炙手可热的苹果icloud还是传统互联网公司如google和微软都提供了针对移动终端跨平台的存储支持;移动云应用,目前诸如理财、健身和LBS类社交软件等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日渐增多。 刘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