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今年河南夏粮总产量637.2亿斤,比去年增产10.9亿斤。在稳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实现了自2003年至今的“十连增”。
政策春雨浸润中原大地
“中原熟,天下足”。放眼河南大地,沃野千里,万顷平畴,“天下粮仓”的传奇令人惊叹:进入新世纪,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满足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十年,河南在全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的分量举足轻重,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有目共睹。
2010年春,河南向国家作出了10年之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的郑重承诺;2011年,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河南省委省政府特别强调“两不牺牲”: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再一次强调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首位。2012年,河南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
“种粮农民钱袋空、产粮大县财政穷”的尴尬境地,曾经直接导致粮食生产动力严重不足。为了让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河南在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了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奖励。
3月9日,2012年河南省委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继2005年以来第八次把一号文件锁定“三农”。文件更加强调粮食生产,认真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赋予河南的重要任务,重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坚决贯彻中央领导视察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各级党委政府抓粮、涉农部门继续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的积极性。”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
“强筋壮骨”筑牢硬件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刘满仓说,“强筋壮骨夯基础,河南近年来在耕地保护、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为提高抗灾、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
河南在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中认识到,保证粮食的长久安全,归根到底是要有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
然而,对河南来说,在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耕地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全省上下“保红线”这根弦始终绷得很紧。多年以来,河南做到了三个不减少——“耕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连续13年实现“占补平衡”,全省耕地稳定在1.2亿余亩,基本农田稳定在1.02亿亩,保有量均超出了国家下达的指标。
与此同时,河南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林网建设,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小农水重点县、高效节水项目等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从根本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如今,路好了,机井多了,电也通到了地头,合闸出水,浇一亩地十来块钱,省力不说,费用也省一半。最高兴的是多打不少粮食,以前一亩地也就300多公斤,现在都是500公斤以上。”封丘县黄陵镇庄呼村农民赵振录说。
良种良法支撑“科技增粮”
河南夏粮生产“十连增”,走出了以往粮食生产“两增一平一减”的怪圈,绝不是简单的运气和偶然。
“2003年,河南省夏粮单产为318.1公斤,今年则达到395.8公斤,每亩净增了150多斤。在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总产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提高,而单产要提高种子质量是关键。”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说。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2000年,河南加大了种子繁育发展力度,2001年,优质高产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推广等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加快提升了育种科研水平。目前,河南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力推动了粮食亩产的稳步提高。
同是一块地,同是一个种,产量为何差距很大?“良法的作用功不可没。”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说,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深耕深松、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农业等技术集成、高效、规范应用,进一步挖掘了粮食生产潜力。优良品种的不断涌现,适用技术的强力推广,科技支撑体系的日益完备,使河南整乡整县整建制实现高产成为可能,使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成为现实。本报记者 李 慧 刘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