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叶的作品很善于捕捉近现代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五福》与“辛亥革命第二枪”,《晚春》与“二虎守长安”。虽然《五福》、《晚春》与《石语》的故事背景都在古城西安,时间也是在1911年、1926年、1917年这三个端点间上下移动,但《石语》与前两部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作者关注的焦点已从显性的政治革命与政权更替、军事冲突与内战转变到隐性的文化革命与道德冲突、宗教传播与民族矛盾,这对于樟叶是一次蜕变,也是文学使命的一种提升。
捧着仍散发墨香的新书,为作者在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艺术展现的新收获而高兴。小说《石语》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遭抢掠、盗窃、复制、保护的故事,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是对清朝末年时代大变局的形象展示。《石语》中“景教碑”的故事,应与敦煌经卷的被发现、吐鲁番文书的出土视为一个系列。虽然,在史学领域的探讨研究还是不少的,但是关于“景教碑”的文学表现则仍属空白,所以本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樟叶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仅将这一历史事件删繁就简,化实成虚,艺术化为一部长篇小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将围绕“景教碑”的人物和事件简单化地对号入座,以贴上“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标签为满足,而是对人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开掘,使人物不是一个抽象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无法替代的“这一个”。其次是历史事件的截断面。作者把漫长的历史压缩到1907年5月至10月初,他把过多的空间聚焦于西安古城,主要的活动舞台是大唐客栈、金圣寺等,主要的人物是郑巧枝、彭世华、本焕和尚、贺里默、卢埃尔、荣车贵、高发稳等,主要的冲突是围绕着“景教碑”的盗与护展开的,虽然有几条线索并行发展,但有主有次,有张有弛,有明有暗,多而不乱。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小说特质的深刻理解,故能化大为小,化繁为简,通过须臾观古今,通过瞬间看四海。
小说《石语》场景真实,语言极具地方特色。作者世居西安,他本身就是老西安的活字典,是西安变迁的亲历者。小说中有关杜曲容家花园、大唐客栈等的描写,几乎可以在老西安对号入座;对陕西饮食小吃的描写也很精致,几乎可以勾引起读者舌尖的欲望;对于郑本阳家牌局麻雀会的描写很内行,对孙月娇厨艺的描写也很本真。尤其是人物对话语言,有很多精彩的段落,都既符合人物个性,又有地方特色,传神写照,栩栩如生。
《石语》 樟叶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