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星期六

    焦点话题

    网络融合 改变着什么?

    作者:高 钢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8日 05版)
    雨辰作/光明图片

        网络融合趋势下的信息传播已经呈现出多元维度支撑的结构特征:信息的组合方式,具有时空的多元维度;信息的采制方式,具有工具的多元维度;信息的获取方式,具有终端的多元维度;信息的使用方式,具有目标的多元维度;信息的生产方式,具有协作的多元维度。

     

        这种新的信息传播结构,推动着信息提供模式、信息共享模式、信息创造模式发生着深刻的改变。

     

        网融合:信息集散呈现全新物理结构

     

        多元网络之间的融合贯通已成趋势。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日益融合,形成人与信息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全新的信息连接通道。

     

        美国网络融合的进程可以被视为一个技术应用趋势的观察坐标。美国《1996年电信法》,打破了长期以来美国信息产业壁垒森严的业务边界,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

     

        2010年4月16日,美国三大有线电视设备运营商Cablevision,Comcast以及时代华纳有线电视宣布达成共享WiFi网络的一致协议。此举意味着这三大有线电视设备运营商各自的高速因特网用户可以在三家运营商的WiFi网络中进行免费漫游。用户可以利用手中的iPhone,iPad,黑莓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任何WiFi终端,无需额外成本获得这三家有线电视运营商的WiFi服务。

     

        英国电信作为英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现在不仅同时提供互联网、电话等通信服务,也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视频道;而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进军网络,推出在线电视服务,凭借内容优势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英国电信公司全球联合通信业务的负责人马斯特斯认为,网络融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统一产业标准;其次是基础设施的融合;然后是各种通信服务的融合。

     

        2003年,英国成立新的通信业管理机构Ofcom,融合了原有电信、电视、广播、无线通信等多个管理机构的职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融合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网络融合进程历经周折。2010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了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

     

        尽管中国的三网融合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但是这一趋势在公众需求、技术发展和国家意志的推进下,已经不可阻挡。

     

        多网融合的进程将扩大网络覆盖范围,降低网络应用成本,提高网络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微传播:信息集散生成全新基础单元

     

        微传播已开启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量被开掘出来,个体信息单元的传播能量,经由互联网形成超越时空局限的网络结构而急剧放大,形成裂变式影响效应。

     

        每个社会成员构成的微信息单元正在形成网络信息传播的新结构、新方式、新能量。

     

        微博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突出特征是:无主题内容限制:任何人可以对公众提供任何信息,这不仅扩大了社会信息创造的总量,同时也拓展了公共表达的空间。无障碍即时信息传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公众发布任何信息。有文字容量限制:这不仅强调着信息提供的效率,而且保证公共表达的公平性。裂变式传播释放:个人对互联网网际群体的信息传播结构生成,个人信息单元的微能量直接扩散为网际社群的裂变能量。

     

        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环境的观察和解读、对公共议程的设置和推进,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泛关联:信息集散开启全新社会能量

     

        整个网络信息传播正在推进新的社会关联结构的形成。随着微传播单元的数量激增,人们在互联网上已经超越着时空位置和文化背景,进行着新的社会关系的编织。社交网络成为编织网络社会结构的直接推动者。

     

        2011年7月,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公司总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确认,Facebook的全球用户总数已达7.5亿,每天的分享次数达40亿。2012年2月,Facebook在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文件时公布,它的用户数量为8.45亿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达2.51亿人。

     

        中国各类互联网网站也正在开发各种社交服务的功能,并借用这些功能日益丰富地开发着网络运行的社会空间和商业空间。

     

        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已经日益深刻地显现出普遍的社会关联属性。

     

        大协作:信息集散形成全新创造模式

     

        融合性网络技术不仅为基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创造架设了传输平台,而且更重要的是将提供强大的信息集成结构,强大的信息吸纳和信息整合技术将把网络世界各个时空零散状态的信息片断集成为宏大而有序的信息体系。

     

        维基(Wiki)技术是Web2.0技术时代最具革命意义的技术之一,它已经让我们看到,人类从事伟大创造的全新模式:设定宏大的目标,通过网际协作,将每个个体的创造、分散的能量聚集到同一系统的运行中,组织大规模的团队将这一目标不断实现、不断完善,其整个创造过程为全社会共享。

     

        基于个体生命的创造而形成的网际协作,蕴藏着无限潜能。将无限的个体生命的创造元素聚集到具有社会共识价值的公共创造过程之中,这个创造过程就赢得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在维基打造的创造与协作的平台上,当人们把个人的智慧创造活动融入社会协作过程中的时候,人们将更深刻的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自身的权益,认识自身的公共责任,认识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依存关系。

     

        互联网不仅是伟大的技术革命者,而且是伟大的社会变革进程的推动者。中国互联网社会应用的经历与世界上其他国度的互联网应用经历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技术的社会应用,恰恰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谋求命运复兴的社会变革进程重叠在一个历史时空之间。这就造成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独有的丰富多彩、振奋人心的景观。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