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星期五

    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11版)
    题花为四川民间剪纸

        2012年。四川。

        如果把上述两个分别代表时间与空间的词浓缩为一个时空原点,该怎样概括此时四川所处的坐标系,又该如何定位四川发展的历史方位?

        可以这样说:今日四川,正站在高位求进、转折跃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点上,正站在后发赶超、由西部经济大省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的历史节点上。

        望来路,历历在目。

        近几年,四川走过了极为特殊而又艰难的不平凡历程,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的奇迹,实现了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科学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转方式调结构的成功路子。

        量的累积迎来质的变化

        20%

        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GDP增加1万亿元,实现翻番,常态下需要多长时间?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境况下,又需要多长时间?

        4年。这是自信自强的“四川答案”!自2007年四川GDP跨入万亿元方阵以来,到2011年一举站上2.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仅用4年时间就上了一个万亿元大台阶。

        不止于此。四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年翻一番,突破1.5万亿元,跻身全国投资大省行列。今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四川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继续居全国前列,呈现出“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回落幅度小于全国”的发展态势。

        成绩殊为不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9000万四川人民自强不息,以发展解危难,用发展来闯关。

        转方式调结构的核心,是要实现有效益的增长。四川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主要在扩增量中调结构。大灾之后四川经济发展上了新的更高台阶,不但有“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提升。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局部的跨越和赶超,又从整体上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

        近几年,四川省工业增速连续保持在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7+3”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一批千亿产业园区正加速培育,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有新发展,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的结构正在改变。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长期的“吃饭财政”正在实现向“发展财政”的历史性转变。

        西部崛起内陆开放高地

        219家

        已有21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数量居西部之首,形成1亿台电脑的生产能力。

        这是一部高潮迭起的大戏。构成并支撑这部大戏的,是不时更新的数字和场景,是“西部盆地”变“开放高地”、“内陆省份”变“开放前沿”的最新演绎——

        四川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已形成1亿台电脑的生产能力,产能占全球的20%;目前,已有21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居西部之首。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厂房内,联想、戴尔、富士康、英特尔等企业生产的电脑、芯片走下流水线,运往世界各地;精准运行的汽车生产线前,工人们操控机器,组装、焊接、喷漆,新一代大众速腾整车鱼贯下线……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四川迎来了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期。坚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抢抓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把激活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起来,通过引进重大高端现代产业助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四川不断创造西部对外开放新峰值。

        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既吸引内资外资,又承接产业转移;既点对点主动与企业对接,又面对面深化区域经贸合作……全方位开放拓展、零距离接轨世界,促进四川从观念到机制、从产业到环境的全面提升,为四川加快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从18.6∶43.7∶37.7到14.4∶50.5∶35.1,这组数字,显示了从2006年到现在,四川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标志着以创新型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流的实体经济茁壮成长,四川大步跨入工业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尤为可喜的是,以重建为契机,一批重点企业在灾区乘势实现转型升级,一批新兴产业园区迅速崛起,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依托矿产、农业、旅游、生态等优势资源成长壮大。

        同时,一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蜀中大地展开,川人要让“蜀道难”变“蜀道通”。没钱怎么办?广泛借力,投资信托、集合债券、股份合作……大胆创新投融资方式,资金难题迎刃而解。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怎么办?创新攻关,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攻克世界级施工难题,数不清的“世界第一”、“国内首创”,标注技术实力与通车里程同步提高的轨迹。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宏伟布局和超常推进,使四川逐步实现从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到“西部中枢”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从“路网末梢”到“综合枢纽”的历史性转变,极大地拓宽了四川的经济地理空间,支撑起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搭建起四川经济“撑杆起跳”的坚实支点。

        在“新型”和“互动”中求突破

        6个

        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6个市州2011年GDP总量均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这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大戏。省会成都,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854.58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而且强势进入全国城市前十强。另有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6个市州2011年GDP总量均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四川经济地理版图“群雄并起”。

        在优化布局中培育多点支撑,实现“一极”与“多点”并进的协调发展,长期困扰四川省的缺少次级增长极的状况显著改变。

        总结和汲取国内外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教训,解决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问题,四川探索出具有西部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今年5月召开的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事关四川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全局,也是贯彻中央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部署的重大举措。

        中国化工自贡昊华产业基地,两个月前在自贡沿滩工业集中区开工。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指引下,自贡立足老工业城市实际,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打开了产业和城市互动发展的新局面。企业迁建后不仅生产规模扩大、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还将带动50多家配套企业比翼齐飞,盐化工产业组团蓬勃兴起。

        作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已入驻六大主题业态和中国白酒产品交易中心、国家酒检中心、酒业集中发展区会展中心三大中心。与此同时,在泸州市郊的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3000亩酿酒红高粱已经丰收,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田野边,美不胜收。这里是泸州市“名酒名园名区”项目核心村,农民新村一期67户顺利入驻,二期44户已完成主体建设,配套建成了村级活动阵地、农资超市、甲级卫生站、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

        自贡老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强了一个企业,优了一个产业,美了一座城市,富了一方百姓;泸州的传统产业升级,则做长做大了一条产业链,致富了一批农民,成就了一群新村,带来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风景如画的成都城郊郫县唐昌镇战旗村,散发着和谐现代的气息,田野里,薰衣草铺展着紫色的花朵;新村中,楼房绿树掩映,村民过上了舒适、现代的生活。战旗村以旅游业助推现代农业,一三产业联动,发展出全新的业态,乡村酒店、特色花田、太空果蔬观光大棚、绿色蔬菜农庄等一个个农业经营新模式让许多村民就地务工、按月领酬。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产城互动、城乡协调”的良好局面。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把蕴藏在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内需潜力激活释放出来,增强发展的持久动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四川结合实际,探索“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内在要求是转型提升,以较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支撑和推动发展,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之举是改革突破,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核心支撑是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提高发展竞争力和质量效益;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产业与城市、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开发与保护等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大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今日四川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正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民生是发展目的和动力

        180亿

        2009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建设1409个牧民新村。

        这是一部凝聚民心民力的大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深入蜀中大地,民生为要的和煦阳光温暖着百姓的心。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加快建设全面小康进程。四川人民群众收入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899元,与全国的差距5年缩小了5.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28元,与全国的差距5年缩小了7.2个百分点。

        在遭受特大地震灾害的情况下,四川民生投入不减,过去4年累计投入3200多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大批涉及群众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难题得到妥善解决和明显改善。四川省在藏区实施“三大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建设1409个牧民新村,建设定居房近10万户;藏区卫生事业全面加强;“9+3”免费教育计划已累计培养学生近3万名。在彝区完成“三房”改造的基础上,四川省又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工程”。推进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效映照在百姓的笑脸上。

        3月,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茶叶出口拿到来自日本、新加坡的130吨订单,周边连片扶贫开发的茶农集体受益。

        4月,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大坝乡科且村的尔古木呷搬进彝家新寨,新家配有政府免费发放的钢炉、餐桌、碗柜、橱柜“四件套”。

        6月,24岁的单真尼玛以四川藏区首届“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的身份毕业,成为泸州市长江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车工。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与发展同步,四川人民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也凝聚起推动四川高位求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本报记者 危兆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