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星期五

    四川,依然美丽

    作者:骆平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12版)
    羌寨新晴 杨循 作

        Z君从上海来,作为研究藏羌文化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缘自课题所需,这个夏天,他与两位读博士的助手前往5·12地震灾区调研。因是故交,恰逢暑假,我尽“地主”之谊,欣然随同前往。

        此行第一站即是都江堰市。成都至都江堰已开通动车,不出半小时,便顺利抵达。的士在市区兜转一圈,Z君由沉默而至困惑,开玩笑道:“我好像进入了时空隧道。”我明白他语中的双义,眼前的城市繁华如织,景致修复无疵,犹如鬼斧神工一般,老旧的屋宇消失殆尽,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颇有“一夜看尽长安花”之感。而在郊外的新型农村聚居社区,我们更似贸然闯入某座欧洲小镇,一幢幢崭新精致的林间别墅,完备的水电气、光纤、地下排污以及行车路道,若非近旁广袤丰美的田野以及鸡犬相闻之声,真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恍然。我告诉Z君一行,都江堰市,正是成都构建田园城市的样板与示范。

        “都江堰已然崛起,那么,泰安古镇亦可前去了。”Z君断定。泰安古镇位于青城后山,青城山是成都人的避暑胜地,有前、后山之分。前山玲珑,如序曲、如引子、如一篇字字珠玑的摘要,可速读;后山广袤,是深邃绵长的正文,需慢品。而此山异于别处名山,绝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然肃穆,它是家常的亲密的,是诗意的温存的,雍容平和、温柔敦厚,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泰安古镇因深山古刹“泰安寺”而得名,古称“花坪老泽路”,是成都至茂汶、金川商贸交流的中转重镇,在地震中损伤巨大。天色已暮,我们随意找一间小旅馆住下,液晶电视、中央空调,站在阳台可观山色浩淼,有树冠亭亭如盖,漫过青色的屋角,这般桃源仙境,价格竟不过百余元。旅舍自带餐饮,老板夫妇在厨下忙碌,捧出白果炖鸡、蒜苗炒老腊肉、石磨豆花、野菜烘蛋等,酒是醇厚淡甜的洞天米酒,小院靠近溪涧,流水潺潺,蝉鸣声声,Z君于清冽的空气中醺醺然叹道:“等我退休,必潮流一把,携妻隐居于此地,滋肺养体。”我不禁抚掌大乐:“Z兄,你的想法,不算时尚。历代文人墨客皆推崇青城之幽,杜甫已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句子。1940年前后,国画大师张大千更是举家寓居青城,迄今,山前山后小区林立,在此置业度假,已非稀罕之事。”

        闲聊中,老板夫妇谈起创业经历,地震毁损了小镇居民的产业,新建的泰安古镇着力打造川西山乡民居的风情,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贷款修楼。他们这幢小旅馆,自家积蓄加上亲友相借,仍然贷了20万元的款,但营业一年多,已经净赚了六七万元,三年回本毫无问题。他们说,泰安古镇上,有56家餐饮店,能同时接待5000人次。而整个泰安村有200多家农家乐,全村85%的村民都在从事旅游服务业。此时客人不多,说话间,老板泡一壶微苦清香的苦丁茶,坐在树荫下,抽起叶子烟,摇起芭蕉扇。Z君感慨道:“四川人昂扬拼搏的奋斗精神与悠闲惬意的生活态度,浓缩于此际。”

        翌日,我们赶往北川。坐在车上,Z君对助手描述2008年地震以后,我俩冒着塌方的危险,在断垣残壁间摸索行进的场景。同一条公路,四年以后,当日的狼狈、历险却是难觅踪影,掠过车窗外的是宽阔平滑的快车道,烈日下翡翠般的庄稼地,点缀其间的湖泊,湖水湛蓝,岸边长着茂密的芦苇,四周的山岭和树木倒映在水中。进入北川新县城,植被葱郁,高达46%的绿化率,步行、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体系,从任何小区出发到城中心均只需三五分钟,所有路灯都采用LED节能灯,大型公共场馆采用更先进的地源热泵集中供暖、制冷,安居房全部采用聚苯板外墙保温材料和中空玻璃等节能环保材料——一座被大地震毁灭的城市,焕然一新,成为环保低碳、与环境和谐相容的美好家园。

        我们的行程还安排了虹口、映秀、汶川、茂县等,在地震中,它们都曾经是重灾区,一度毁伤成为与世隔绝的孤岛。四年以后,漂亮的新建楼宇、设施精良的学校、城市中满眼深深浅浅的绿意,这一切,让地震的暗影恍如隔世。在安置小区,我们遇见了一对再婚夫妻,命运曾摧毁了他们前半生的幸福,伴侣、子女、家,都在刹那之间灰飞烟灭。在相似的悲伤与寂寞之中,他们相爱并结合,安置小区里的新房简洁雅致,客厅的墙上并排悬挂着三幅相片,分别是男女主人从前的全家福以及他们的结婚照。女主人年逾四十,通过医院为地震灾区再生育夫妇特别开设的绿色通道,接受试管婴儿的助孕技术,怀上了双胞胎。如今,男主人继续地震前的事业,在一间川菜馆担任大厨,女主人则在家安心待产,按照当地习俗,为两个小宝宝缝制小米枕头。伤痛与苦难、破茧与重生,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新生的憧憬,在这个重组的家庭里诠释得淋漓尽致,这是在伤亡惨重的震中常见的家庭范本。如同这个甜蜜而快乐的新家,整个灾区的重建过程都是艰难的、惊心动魄的,也注定是最具挑战性因而也是最伟大、最有魅力的事业。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