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6日 星期四

    华中师大探索免费师范生培养新模式

    作者:党波涛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6日 15版)

        8月27日,华中师范大学2012届免费师范毕业生赴湖北崇阳、贵州余庆实验区支教服务队出发。作为余庆实验区的首届支教生代表,2007级免师毕业生雷军在发言中说,“作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我们要肩负起免费师范生应尽的义务和神圣使命,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而赴崇阳支教一年的王潇还如当初一样坚持,面对着80%的农村留守学生,她对基层教学的压力与责任体会得更深了。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勉励大家,肩负神圣使命,积极为基础教育服务,通过实验区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全国,以城市推动乡村,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利契机,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改革实践,探索建立了免费师范生“一本三化”培养新模式,免费师范生综合素质整体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的新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对基础教育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彰显。在“一本三化”培养新模式中,“一本”,即以未来教育家为导向的目标定位;“三化”,即以实践化为取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立体化环境构建为关键的教学模式改革和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培养体系改革。

     

    构建实践化为取向的课程体系

     

        该校大量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知识空间的需求,让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校增加了基础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教育调研与实验、学习方法指导、竞赛辅导等选修课程。学生在完成教育学专业规定的辅修课程,并获取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和教学实践环节学分后,可获取教育学专业的辅修证书。

     

        该校明确教师教育课程时间,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设置。学校设计了“3+1”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即三学年的主修专业课程和一学年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范专业的学生须全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学习,方可申请毕业。

     

        该校注重实践性,将实践性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直接指向实践的课程学分达到了约19个,占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分比例的近68%。

     

    构建立体化的育人环境

     

        该校以协同创新作为提高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构建了以网络技术平台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体系为保障,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教育行业组织负责运营的孵育一体的人才培养立体化环境,通过发挥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等不同社会机构各自的优势,共同合作,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共享。

     

        该校将“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作为立体化育人环境的现实模型。2008年,学校在湖北省崇阳县开始建设首个“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后又陆续与湖北、四川、贵州、江西、海南省等全国12个省(区、县)签约共建了30个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学校还计划与地方共建500余所实验区覆盖的基层学校,辐射中部省份。

     

    搭建信息化的教师培养平台

     

        通过在实验区建设数字化学习港,该校实现远程授课,实时交互,在线学习。2009年,学校率先在湖北崇阳建成全国首个数字化学习港,远在湖北崇阳的学生不仅可以看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实时课堂教学,而且还可以实时实现异地师生的互动交流。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在实验区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参加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实现了大学与中学一体,职前和职后一体,城市和农村一体,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动力来源和空间平台。

     

        该校已创建了三种形式的新型学习空间,即以数字化教室为代表的基于电子双板的互动性教学空间、以数字化活动室为代表的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小班活动空间、以虚拟课室为代表的基于云服务的网络化学习活动空间。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的优势,供不同的学习者学习、研究、交流和协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