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6日 星期四

    在感动中凝聚力量

    ——孟祥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06日 03版)

        “爸爸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我和妈妈一直想着他。吃饭时,妈妈会不经意多放一双筷子,好像爸爸只是出了趟远门。我和妈妈一直在等着他。”孟祥民女儿孟小茜的哽咽追忆,把大会堂三层小礼堂的听众带进深深的怀念。

        5日上午,来自中央机关、首都高校、驻京部队等单位的750多名观众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全国“环保卫士”、淄博市环保局淄川分局监察一科原科长孟祥民的先进事迹。

        2011年7月24日,年仅47岁的孟祥民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环保事业。一个月后,山东省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今年2月,环保部和山东省号召广泛开展向孟祥民学习活动。

        主席台两侧的电子屏幕上,孟祥民清瘦的身影一幕幕闪过,在报告团成员深情地讲述中,观众一次次感受着灵魂的洗礼。

        淄博是依托资源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1996年,孟祥民从部队转业到市环保局淄川分局工作。这15年,正是环保工作最艰难、任务最重的时期。

        山东省淄博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谢锡锋在报告会上说,当时淄川区环保监管企业近3000家,而一线执法人员只有20余人。孟祥民和同事们只能全时段、全天候地坚守在一线。

        那是2004年,分局安排孟祥民担任污染最严重的罗村环保站站长。在一次关停小石灰窑专项行动中,业主手拿砖头、棍棒,气势汹汹地围了上来。危急时刻,孟祥民上前一步,大声说道:“为了自己致富,让周围老百姓遭殃,你们的父母、孩子也跟着遭殃。挣这样的钱,你们良心上过得去吗?”

        一番斗智斗勇的较量后,违法业主最终拆除了相关设施。不到3个月的时间,孟祥民带领同事们,关停取缔“小砖瓦窑”124家,“小炼铁厂”21家,小石灰窑292家,辖区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群众拍手称快!

        一个人,负责任地干一两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干啥事都尽职尽责。15年来,孟祥民在环保一线干过7个工作岗位。从乡镇环保站长到监察科长,他始终把“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的环保事业扛在肩上!用忠诚挺起当代环保人的脊梁!

        2008年底,罹患肠癌晚期的孟祥民到医院做了第一次手术。此后共2次手术、22次化疗。每次手术和化疗后,他都很快回到环保一线。2011年春节过后,身体再也支撑不住的老孟,不得不告别了心爱的工作岗位。

        “每去医院看他一次,我的心里就增加一分沉重。这还是我认识的那个硬朗结实、风里来雨里去的老大哥吗?就在离开前的那周,他还强打精神,询问局里的工作。”同事张萍说到这儿,眼泪决堤般涌了出来。

        报告人的生动讲述,让老孟的形象在大家的心中“活”了起来。

        “我仿佛看到黑暗的排污管道里,借着电筒的光亮,老孟一点一点向前挪动排查,酸臭的污水不时溅在他的脸上、身上。”多次采访孟祥民的中国环境报记者董若义说。

        台下的武警官兵认真地听着,他们说,老孟内心有光亮,也给别人带来了光亮。

        原本视环保人为“死对头”的企业老板们居然把老孟称作“贴心人”,令听众们陷入沉思。

        “孟祥民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企业服务的。”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环保处主任车普保说,2009年初,鲁泰公司决定新上色织布扩建项目,孟祥民得知后立即要求新建项目必须同步建设环保设施。“他是对的,现在国外客户下订单先看企业环保好不好。我们公司已发展成为年出口创汇7.5亿美元的织布生产企业。”

        鲁泰公司董事长刘石祯感慨地说:公司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环保,更离不开孟祥民这样的环保人!

        孟祥民追悼会那天,除了家人、同事,很多企业老总也赶过来,送他一程。大伙儿都说:咱们一定要把企业环保搞好,告慰老孟在天之灵。

        “在我家附近有一条河,叫孝妇河。这些年,已逐步恢复了原本的清澈。治理孝妇河的时候,附近居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爸爸忙碌的身影。如今,想他的时候,我就会来到孝妇河边看看。”女儿的深情讲述让人动容。

        “我想告诉爸爸,孝妇河边种下的那棵小树已经长大,沿岸的树木更加郁郁葱葱。我知道,爸爸已和这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小茜稚嫩的脸上透出一股坚毅。

        孟祥民走了,他的身躯已化作淄川马鞍山上挺拔苍翠的松柏,他的音容已汇入孝妇河奔流不息的河水……他用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对碧水蓝天的忠诚,树起了新时期环保人的精神丰碑。(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顾瑞珍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